基层减负赋能基层治理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基层工作始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然而,近年来基层干部面临的负担过重问题,却成为制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瓶颈。从繁杂的表格填写到频繁的会议应酬,从层层加码的任务到形式主义的检查考核,基层干部常常陷入“白加黑”“5+2”的工作模式,疲于奔命却难以聚焦主责主业。基层减负,不仅是对基层干部的关怀,更是赋能基层治理、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

        基层减负,首先要从源头上治理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基层负担过重的重要根源之一。一些地方和部门习惯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看似工作安排得面面俱到,实则缺乏实际效果。基层干部在应对这些形式主义的工作要求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材料、填写报表,而这些工作往往与实际工作成效并无直接关联。因此,必须从上级部门入手,严格控制文件和会议的数量与质量,杜绝以形式代替内容的现象。上级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工作重心放在实际成效上,而不是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只有这样,基层干部才能从无谓的形式主义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中。

        其次,要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当前的考核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合理之处,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过于依赖量化指标而缺乏对实际工作成效的综合考量。这导致基层干部为了应对考核,不得不在数字上做文章,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既要注重结果导向,也要关注过程管理;既要量化考核,也要注重定性评价。同时,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考核,避免多头考核、重复考核,切实减轻基层干部的迎检负担。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上,而不是为了考核而工作。

        此外,基层减负还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层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基层工作中仍然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导致基层干部需要重复录入数据,增加了工作负担。加强信息化建设,就是要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基层干部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用数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同时,信息化建设还可以为基层治理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支持,提升基层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的执行者,是服务群众的主力军。只有切实减轻基层干部的负担,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基层减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