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每个工作日至多读一则,完成共36则的这本《斯坦福极简经济学》。书和斯坦福没太大关系,只是作者来自斯坦福,国内出版时为炒个噱头,就像什么“哈佛记忆课”、“沃顿商学院谈判课”似的借名贴金而已。原著名字叫《The Instant Economist》,经济学家速成,这个instant就是“方便面”“速溶咖啡”里的那个词,由此也可见它是写给像我这样的经济学麻瓜的,让门外汉对经济学基本概念有个简单了解。
经济学大体分为两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人或企业的视角,聚焦于某一具体市场,如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实时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以政府或国家视角,着眼于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涉及到的关键词有如GDP,失业率,预算赤字,国际贸易,通货膨胀等。
下面为简单介绍几个概念,举个例子。
假如你有一万块钱静静地锁在抽屉里,不花也不存就这样放着,那么它就可能遭受了双重贬值。
有个概念叫做“折现值”,就是把以前或者以后的钱数折合到此时,它是多少钱。假如现在存进银行9900块,一年后本息和正好是一万的话,那么一年后的一万块的折现值,就是9900。也就是说,如果你打算把这些钱白白放一年,那么它现在只相当于9900块,即损失了本来可以获得的利益,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
另外一重贬值来自于,如果这一年发生通货膨胀,那这一万块钱就会被稀释。假如年度通货膨胀率为5%,那么这一万块将只能买到从前9500块钱的商品,即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是怎么发生的呢?当市场总需求明显大于总供给,即过多的财富追逐有限的商品时,就出现了通货膨胀。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在万众追捧的傲娇商品面前,金钱可悲地放下了自尊,对着商品卑躬屈膝,请求赏脸。这时有钱没用,有货的才是爷,是显而易见的卖方市场,也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钱不值钱了”。
如果通货膨胀率持续走高,无辜的你就会发现,即使你什么都没做错,你的钱还是在不断缩水,因为对于钱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花出去,购买力下降其实就意味着财富减少。有些时候你会觉得,明明长了点工资,日子怎么没过得更舒坦点呢?假如通胀率为10%(只是举例,这个比例有点高),工资涨了5%,上涨率没有跑过通胀率,实际还是相当于在下降。所以我们要努力工作啊,不思进取的每一天都是在变穷啊。
发生了通货膨胀,政府该采取什么措施呢?刚才说了,过多的财富追逐过少的商品,那么就应该增强供应,抑制需求。可以采取发展新技术、改善生产工艺、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巧等等提升社会生产力,以加大供应能力。提高贷款利率,抑制贷款需求,减少社会上可流动资金数量;提高储蓄利率,引导公民更多的储蓄而不是把钱花出去;以上两种属于货币政策。政府提高税费,让民众和企业在花钱前三思;降低政府支出,减少市场上资金的流动量;以上两种属于财政政策。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是为了抑制过高的需求,所以统称为收缩性政策,或紧缩政策;反之的政策称为扩张性政策,或宽松政策,在通货紧缩时采用。
概念太多不能遍历,况且我也是似懂非懂,能讲明白的有限,所以例子就举到这儿。
总之,经济学提供的不是一箩筐现成的死板结论,而是一套分析问题的框架。它提倡的是在探究某一课题时,尽量将所有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考虑在内,具体分析每种因素的摇摆分别对最终的结果有哪些影响,以此判断要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或抑制该因素的作用,最终兼顾各因素和其影响做出权衡取舍,做出理论上的最优决策——即使这并不能确保事实总按照预想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