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在环境干扰
A:我昨天看了一套不错的网课,有关深入发掘自卑的原因及如何提升自信的,我想,与其自己在这里缓慢摸索挣扎,不如交点钱给人家直接吸取别人的经验更快地脱离自卑的苦海。
B:这种课程没什么用的,一个导师在上课,几百人听,哪有精力管你一个,还不如找个一对一的老师好。
A:好像也是。
当我们做决定时,常常因为旁人的一句话而改变自己的想法,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那该怎么办呢?以A为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避免外界干扰:
001在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时,要合理计算投入总量。
如果A觉得私人指导太贵,而网课的质量已经能够满足了她的要求,那她没有必要再去花更多的钱去找私教了。或者她觉得,与有共同自卑困扰的伙伴一起努力克服自卑,比一个人克服更容易执行,那她就没有必要听B的话而改变自己的初衷。
002尽量合并同类项,减少决策选择。
如果A两样都想参加,而它们之间有很大部分可能是重合的理论和实施技巧,那A可能会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浪费。不如把它们归为同一类,只选一样。而把省下来的时间和钱花在如何提升沟通或者如何锻炼思维能力上去,一样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
2.内在决策偏差
“我干了那么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当初要没有我,谁愿意帮你干这些苦差事啊?”不可或缺的劳苦者愤慨地想着。
“为什么我比他能干,比他聪明,上司不提携我反倒看好他,呜呜,这个世界真是太不公平了,呜呜……”怨天尤人中……
“这门课程,我打算3个月内学完。”某君信誓旦旦。
“还好我聪明,能想到这个点子,才能超额完成任务,其他人估计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吧?领导肯定会夸我的!”窃喜中……
“得了,上面几位呼天抢地和沾沾自喜的大爷,你们都中了决策的魔鬼啦!”天籁之音传来。
“啥?中啥魔鬼?”惊恐状。
“你们呀都遇到了一个决策的魔鬼,叫「高人一等效应」,它会使你们内心膨胀,认为自己比身边的人更厉害、更好运、更有才干,这是内在决策存在偏差,你们都以为自己是飞上天的氢气球,其实不过是一个快被自己撑破了的气球罢了!”智慧状。
“啥?这么严重?呜呜,我们还有救吗?”抹泪状。
“嗯,看在你们诚心悔改的份上,老娘我就给你们指点一二。”捋一把下巴没有的胡子。
“大神,快说,快说!”汪!汪!汪!
“针对你们的情况,要做出合理的决策,需要注意以下3点:
001 工作学习时,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要以为你很厉害、很聪明、缺一不可,事实上,你以为的正常水平,很可能是高估了自己。
002 做计划时,最好将完成时间适当延长,任务量适当减小,这样能更好地将自我期待回归理性范围。比如原来计划3个月能掌握一门课程,那就给自己预留5个月的时间。
003 与人合作时,适当地加大力度肯定合作伙伴的功劳,这样既避免了高估自己,又满足了对方的预期,能让合作更加愉快。”
“啊,大神,您说得真有道理。请接受我们的膜拜!”
“嗯,孺子可教也!幸亏遇到聪明如我,要不然你们就惨咯!”
嗯?貌似大神我激动过度,也中招了?不好!快闪!
3.旁人决策诱导
我们在做决策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这样的人主要有三类:分别是陌生人、亲友和权威。
001 陌生人
心理学上有个「从众效应」,就是讲人容易因为群体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以便和他人保持一致。
举个例子,当我们在街头看到许多人围住一个摊位抢购某种商品时,尽管我们并不一定需要,却仍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购买者的行列中去购买。
002 亲友
相比于陌生人,我们更容易受到亲友的影响。现在很多人都是从朋友圈而不是电视上获知新闻,而由身边人推荐的产品,也更容易受到青睐。基于这个原理,很多软件增加了社交属性,比如告诉你朋友正在听什么歌、朋友去过哪家餐厅等等。
003 权威
生活中,我们还容易受到权威人士的影响。看到自己喜欢的偶像做了某广告的代言人,觉得某某明星,我信得过,她代言的产品,肯定不会错。于是一呼百应,纷纷跑去买某产品。
无论是陌生人、亲友还是权威,都不是我们自己,他们做决策的出发点和目的也未必和我们完全相同。我们要学会辨析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目标,不要人云亦云,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要有自己的主见,这样才能避免落入旁人诱导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