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古法中医针灸班之学习笔记,一方面帮助自己梳理知识脉络、巩固记忆;另一方面便于发扬和传承中医理念和技术,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探讨学习,惠己及人,期待我们一起同行。
五体对应,即骨、筋、脉、肉、皮对应,又分为以体治体的体体对应及以体治脏的体脏对应。
一、以体治体(体体对应)
以体治体,又称体体对应。可分为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1.以骨治骨
以骨治骨的刺法,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贴骨进针,第二种是针入抵骨。 比如灵骨穴贴骨进针,治坐骨神经痛、网球肘、脚跟骨刺,效果非常好。另外,心门穴贴骨进针是治疗膝盖骨刺的特效针。
2.以筋治筋
以筋治筋,刺法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针刺至筋上,比如董氏奇穴的正筋, 就是针刺至阿基里斯腱。针刺入阿基里斯腱治疗颈项强直疼痛效果显著,治疗腰扭伤也很有效。 以筋治筋,另外一种针刺法就是贴着筋,在筋的旁边刺入,例如尺泽穴,贴着筋旁针刺,治疗五十肩之肩不举,有时可在一次泻针治疗后即可抬起。 这种以筋治筋的刺法,治疗筋病非常有效,包括治疗身体的强直、肌肉痉挛等都有效,例如承山、阳陵泉都能治筋病,也可以说是这种刺法的应用。
3.以脉治脉
以脉治脉法也有两种,一种是以三棱针或采血片直接刺至血管上使出血,这是刺血疗法,治疗一些大病、热病、急病效果显著,治疗一些久病也有良好效果。例如在肘弯刺血可以治疗上半身疾病,如五十肩、气喘、心脏病等。在腘窝的委中刺血,治疗严重的坐骨神经痛、颈项痛,比毫针针刺效果显著,刺血一次的效果可相当于多次毫针针刺。久病多瘀,刺血疗法效果更好。 以脉治脉的第二个方法,是贴近血管针刺,这种刺法刺在血管旁,不伤及血管,故不出血,也可以治脉相关疾病。例如脉会太渊,常用太渊治疗一些与血管有关的病变,如无脉症,切不到脉时针刺太渊穴脉即浮现出来。太冲穴可强心, 治疗心脏疾病,因为下面循行太冲脉,所以常以此穴来治血脉病。以上皆是以脉治脉的应用。
4.以肉治肉
以肉治肉的方式是针刺肌肉肥厚的地方,一般来讲,刺浅层的肌肉治疗肌肉怕冷、挛缩等,刺比较深层的肌肉、肉比较厚的地方,可以治肌肉痛、麻木不仁、萎缩。治疗风寒失调所致的肌痹也可用以肉治肉法,比如治疗某一个地方发硬、不通、麻痹等。
临床上常用合谷、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及大腿部驷马穴,还有肩膀肉多肉厚部位的穴位治疗穴位处肌萎缩、无力等。
5.以皮治皮
以皮治皮,一般通过浅刺皮肤来治疗皮肤病变,如皮肤的神经感觉差,多半采用梅花针来轻轻敲击皮肤,如能稍微见血丝则疗效更好。一般来说,治疗皮肤病的穴位,多半都在肌肉比较肥厚的地方,肌肉肥厚的部位属阳分,穴位比较突出的属阳,穴位比较凹陷的属阴,属阳的走表分,走上面,向上、向外、向表,所以奇穴驷马、火腑海、肩中这些穴位,能治气病、 阳病、皮肤病,尤其擅治皮肤病,驷马穴治皮肤病效果甚佳,常用治顽固性牛皮癣。
二、以体治脏(体脏对应)
以体治脏,又称体脏对应。可分为以皮治肺、以肉治脾、以脉治心、以筋治肝、以骨治肾。
1.以皮治肺
皮能应肺,治疗一些肺脏相关疾病常常沿皮透刺,比如治疗咳嗽气喘,针刺水金、水通,应该沿皮斜刺,以皮应肺。 余常用三叉三穴治感冒,效果显著。三叉三穴相当于荥穴位置,荥穴本来就能治感冒,针刺时角度稍微往上一点,接近皮下,针尖进入后浮在皮下,沿皮进针,以皮应皮的效果最好。
2.以肉治脾
刺肉应脾,肉厚处的穴位能补气理气,对应脾脏。例如治肺的驷马穴位于肌肉肥厚的大腿部位,能够治肺,也能健脾,跟肉厚与脾胃相应有关,所以常用驷马穴治肌肉萎缩、肌肉无力。此外,肩膀一带多肉的穴位也可健脾,能治肌肉萎缩,并能治带下病。肩中穴治肌肉萎缩、带下病,还能治鼻病、抬腿无力,都是健脾的作用。
3.以脉治心
针刺脚上的太冲穴及奇穴火硬、火主能强心,治心脏病,如心脏停搏,因为其下有太冲脉循行经过。 通关、通山为董氏奇穴,是总治心脏病要穴,此两穴夹伏兔穴,伏兔为脉络之会,之所以能治心脏病,也是以脉治心之故。 刺血治疗心脏病甚为有效。余常以肘弯及条口、丰隆附近的四花中穴、四花外穴刺血,治愈多例严重心脏病患者。
4.以筋治肝
以筋治肝是说针刺某些在筋上的穴位,能够治疗一些肝脏病变,或肝的藏象病变,例如针承山穴可以治脚抽筋,也可以治胃痉挛疼痛,还可以治月经期子宫肌痉挛痛。奇穴正筋穴亦有类似功效主治。
5.以骨治肾
刺骨应肾,例如灵骨穴贴骨针刺,能够补肾,治肾亏疾病,常用于治疗腰痛、足跟痛。中医说“久病入肾”,许多疾病最后都会波及肾,治疗用穴以贴骨或抵骨为多。 五体对应针法可以多重相应结合应用,或筋骨并治,或筋肉并治,两个穴位一起应用可以多脏对应,比如针刺手三里是将针刺入筋上,曲后穴位于曲池后, 贴骨针刺,那么一针在筋上,一针在骨头上,这就是筋骨并治,也就是肝肾并补,治疗网球肘疗效显著。筋骨俱病,则采用筋骨并治的针法。又如三叉三穴贴第4指骨,从筋下进针,刺入肉厚部位,筋骨肉并治,治病甚多甚效,是余常用的十大要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