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项改革慢慢的失去效果,往往是忘记了出发时的定下的目标,所以我们在前进的路上应该不断的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你经过一番书里开始尝试游戏化管理,在一段时间内确实使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但几个月过去,你会发现学生又恢复了之前的消息状态。究其根源,往往在于对游戏化管理的目标把握不清楚。
今天继续阅读《带团队一定要会玩游戏:如何用游戏化思维管好新生代员工》第一章第7节,探究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般说来,游戏化管理的目标有以下4点。
第一,让被管理者更满意的工作或学习。
第二,能被管理者拥有更大的信心去获得成功。无论是关卡设计还是输赢标准,都让人们对成功更有信心,能有效消除人们对失败的恐惧,还能有效增加成功的机会。
第三,让被管理者建立更强的社交联系。游戏为人们创造更加活跃的社交氛围,搭建更加坚韧的社交纽带,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社交互动,从而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第四,浪费管理者感受到更宏伟的人生意义。游戏能够赋予工作或学习更多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愿意投入其中。
那么围绕这四个目标,我们可以如何去完善管理工作的模式呢?
第一,想办法建立更有趣的工作模式。
一方面,想办法把工作或学习放到游戏场景中完成。
另一方面将工作制度数据化,也就是利用数据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分配跟踪反馈系统。被管理者可以随时根据数据变化了解自己的工作进度,快速调整工作状态。管理者也不需要每天紧盯被管理者只需要通过数据变化了解被管理者的的动态变化,必要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我在网上看过大理一中一位物理老师的博主,自己开发了一个经验值系统,随时在设备上登录,可以一目了然看到每个学生每个学习项目的经验值变化,还可以自动生成图表。这个系统,老师、学生、家长都拥有特定查看权限的账号可以随时随地登录。
第二,鼓励被管理者继续创造成功的机会。
一方面给被管理者创造成功的机会。根据被管理者的特性和潜能分配任务,增加被管理者成功的概率,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增强成就感。另一方面减少被管理者对失败的恐惧,例如在任务完成的结果上不设定失败,而将失败变成“难以克服的障碍”。或者“game over”等说法,甚至可以模仿游戏的“重新开始”“重新挑战”的模式,给被管理者重新挑战的机会。
我在上学期开启了“补考”制度,对于阶段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组织他们补考,帮助他们追求“考后满分”。经过今天的阅读,我发现,“补考”改成“重新开始”或“复活”,会不会有更好的效果呢?
第三,引导被管理者建立社交联系。
一方面通过分组合作增强团队的互动性,让每个人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搭档和位置。另一方面增强团队内部的互动氛围,在工作或学习之余,为被管理者创造更多的沟通和互动空间,包括交流会、咖啡区等,在被管理者之间建立情感联系,使之成为更好的伙伴。
一般来说,教室的布置是不会有“咖啡区”这种东西的。但,谁规定不能有了吗?没有吧?学生也有学累了想找个地方放松的时候吧?如果是班主任,真的可以把这个区域搞起来。
第四,赋予工作或学习宏伟的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鼓励被管理者建立宏伟的实现目标。例如,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学习或者工作中处于什么位置,能够为社会创造了一些价值等等,这些目标能够帮助被管理者规划人生,找好方向,从而朝这个方向努力。另一方面打造激励人心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世界上很多雄伟的景观,如喜马拉雅山、珠穆玛拉峰、长城、维多利亚瀑布等,当人们身处其中,心情会变得豁然开朗,眼界也会变得开阔。在管理中。管理者也可以打造激动人心的公共环境,让被管理者感受到工作的意义,例如在办公室中挂上乔布斯的照片,并配文“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甚至可以为每一个被管理结果准备一份有关偶像的礼物,让被管理者能够在榜样的激励下获得更多的力量。
对于教室的布置,很多班主任会张贴伟人、名人照片、名言,这个也是一定程度的在打造激动人心的学习环境。不过,一般而言,老师们挖掘得不够,或者张贴得太“敷衍”,没有起到作用。是不是可以考虑围绕某个伟人,深挖其德育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