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你放羊为了什么?
放羊娃:赚钱
记者:你赚钱为了什么?
放羊娃:娶媳妇
记者:你娶媳妇为了什么?
放羊娃:生娃
记者:生了娃干什么
放羊娃:放羊。“ 看到这个放羊娃的故事,一般人想到的是传统观念和生存环境对人的影响。对于我而言,却想起了我小时候快乐而充实的放牛生活,可惜小时候没有记者问我放牛是为了什么,要不我应当会回答放牛是为了让牛吃饱,好耕田(八十年代家乡耕田都是用牛,不像现在耕田基本实现机械化),那这样记者也问不出故事中充满心酸的回答了。 说起我的放牛生活,首先需要交代一下小时候放牛的流程。一般每家都养了一头水牛或者黄牛,但是由于家乡(江西)不像内蒙古有大片的草地,可以一个人赶一大群牛一起放养,而是每家出一个放暑假的小孩,负责先把自己家的牛牵到长有草的山上。然后一大群孩子一边玩一边跟随吃草的牛迁移,到吃饭的时候各自牵自家的牛回家。 最记忆深刻的放牛生活是可以在山上用晒干的牛粪和树枝烤地瓜吃,那香味至今难忘。在秋天地瓜成熟的时候,我们一大群小孩,一部分人负责去挖地瓜(一般是去偷山下别人家的地瓜,但是由于地瓜的产量很大,一般也没人管),一部分负责捡燃料,包括干树枝和牛粪。等各种材料到齐了,点火。一般不能用明火烤,要不烤焦了不能吃。要用树枝把牛粪点起来,慢慢烤半个小时,地瓜才能熟。最后小伙伴们一起吃,也不知道是不是牛粪香还是地瓜香,反正烤出来的地瓜比现在街边用铁桶烤的香。写到这里,我的口水都不由自主的留下来了,而且也想起一起放牛烤地瓜的小伙伴们,有的二十多年没见,有的都不记得名字了…… 除了烤地瓜外,放牛的时候还一起打扑克牌,一起吹牛,一起奔跑,一起抓鱼……可能人的记忆都有选择性吧,现在脑海中记得的都是快乐的事情。虽然有时候,自家牛会跑到田地吃农户家种的水稻或者大豆而被骂。或者公牛之间持久打架,我们满头大汗也拉不开,只能大老远跑回家叫上大人来帮忙的辛苦。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生活。我在想如果我没有接受教育,可能自己也会像放羊娃一样,观念闭塞,活在一个走不出来的循环中。 最后用一首小诗总结一下对自己放牛生活的感悟。 “少小放牛烤地瓜,儿时伙伴各天涯,唯有书海真漫地,神州方少放羊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