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为家就是一个住所,里面填充了家具与物品,人在里面生活,这就是家。后来对家渐渐充满幻想与憧憬,也不再满足于对家的简单意义的想象。期盼在家能得到最充实的生活,看到最美丽的风景,体验最本真的自己。
原来对家的要求是整洁有序,再无其他。疏不知,家体现着主人的品味,或者说,一个家是否带有审美的意趣,这需要主人升华。
现在更喜欢禅意的留白,不喜欢把家里堆得满满当当,让人透不过气。喜欢厨房台面无物,喜欢柜子少物,喜欢架子上只有值得展出的物品,适当的留白可以让身心得到喘息。那次看冈井天心的《茶之书》,专门讲到了日本的茶室,大多运用了留白的审美,充满禅意。
《KINFLOK》以家为主题,选取了世界各地35个家庭,这些家庭的主人大多从事设计、摄影等与审美艺术相关的工作,因为具有天然的审美优势,他们的家与众不同。
这些人的家不是豪宅,也不是高档社区,只是简单普通的住所,有的甚至是由仓库改造,但经由他们的手,原本普通的房子,变成了心灵之所。每个人的家庭都值得称道。
书中的前言说,家不是单纯的建筑物,由我们的思想堆砌而成,这句话说得真好,让人一下子透彻领悟。尤其当下,当周边的人把房子的大小、面积当成重要的衡量标准时,却独独忘了家中需要布满思想,思想是看不到的装饰物,虽然没有具体的形式,但是家中有没有思想,却能一眼就望得到。思想有如家的灵魂。
我缓慢看完了这本书,每帧照片,都仔细地看过,照片是如此之美,照片里的家宁静、舒适,让人莫名其妙的安静。这种美不是那种豪华物品堆砌而成的闪耀之美,是合适的商品放在合适的家产生的美。书中选取的家庭,大多遵循了简约的风格,每一件物品不一定精致,但一定会有设计感,有一些物品甚至是一些旧物,但经过主人的巧思与巧手,瞬间化腐朽为神奇。
近来特别喜欢呆在厨房,因为厨艺差,倒不是贪恋美景,竟是为了“美”色。入夏后,五点后的厨房正被夕阳笼罩,夕阳的余辉映射在台面上,所照之处像打上了一道聚光灯,追逐着这闪耀的光,此刻心情都变得明亮起来。
我也爱看《KINFOLK》家中的厨房。大多家庭的厨房都是台面少物,仅有少量恰到好处的摆设,点缀几棵小巧的绿植,还有一些杯盘。这样的厨房少了一些烟火气,但却透着宁静的美。也受了这样厨房的感染,每天晚饭后,我也是尽极所能的擦拭所有的墙面、台面、地面,烹饪的油渍尽快清除,这是保证清洁的必要手段。我也尝试在厨房摆放了小的绿值,但怎么也不如书中的图片那么美,物与物的搭配是需要审美感与和谐感的,就算同一物,摆在不同的家中,都会呈现不同的状态。
而这样的审美感,也不是一日养成,需要慢慢观察与体验,然后实践,才能慢慢浸入骨髓。而审美感的炼成,需要思想的积累,需要多看多读多想多提案,才能渐渐培养起审美的情趣。
普通人的家与这些从事艺术相关的工作者的家明显有了分别,最大的分别就是对美的追求不同。这些设计、摄影师们,他们对美有着个性的理解,他们不以物多、物贵为追求,在保证最简单的功能后不再追求物品的功能化与多样化。而许多人,都以把家填满为准则,家成了收集物品的集散地,人成为物品的依存,本末倒置的家,不光没有美感,更没有了生存的舒适感。
书中的照片呈现出了这些家庭的真实状态,没有刻意掩饰与修饰。一些家庭的地板接口破损,或者地板被磨掉了本来的颜色,高像素的相机镜头,能让灰尘与细小的污物无处遁形,家中整洁与否,在相机下展现了真实的面貌。
透过照片,看到主人独特的审美,更看到是一种扎实的生活态度。对生活不妥协、不散漫,用心处理好家中的每个细节,其实这是一种对生活执着的爱。
看完这本书,也更坚定了我的想法,不乱添加家具和衣物,选择具有优良品质的物品,为的是长久的伴随,而过去,总买一些流行的或劣质的物品,其实用不了多久,就会厌烦或丢弃。东西越来越多,又不舍得丢弃,到处都是杂物,生活也变得烦乱不已。
认同书中展现的生活状态,其实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展望与向往,美的事物谁都不会拒绝,更何况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