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态度取向
从孩提时代开始,就积累着大量潜意识的决定,这些决定共同形成了你的生活态度取向。这代表你在生活中做出的以何种方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决定。
基本生活态度取向(上方卡):当你感到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受到威胁或不安全时,所采取的行为。
次级生活态度取向(日常卡):当你安全时你你所采取的日常行为。
四种生活态度取向:
1.安逸型:最担心情感和身体上的压力和痛苦,他人的期望,受人胁迫;追求安逸,寻求别人的关照,让别人感到舒适,怎么容易就怎么做
2.控制型:最担心羞辱,批评,意外情况;把我自己,把我局势,把我周围的人
3.取悦型:最担心被拒绝,被抛弃,争吵;讨好他人,积极-要求别人认可,消极-博取怜悯
4.力争优秀型:最担心无意义,无价值感;做得更多,做得比别人好,要保持正确,让自己更有价值,更有竞争力。
每一种取向促成的行为往往造成与初衷相反的结果。
一个试图取悦孩子的人可能讨不到好,因为他忘了 查证这是否符合孩子的最大利益。
想要安逸的人可能造成更多的压力,因为他们在当时避开了一些似乎会使他们不舒服的措施,但因为孩子只会提要求而不懂得合作,这些父母将来会遇到更大的麻烦和压力。
那些认为自己必须控制的人,往往会在孩子反叛时招致批评和屈辱。
那些为了避免无意义的生活而力争优秀的人,可能得到最无意义的结果:他们的孩子已经形成了无能为力的感觉,或者会追随父母的脚步把一生都耗在证明自己上。
正像那些为了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做出错误努力的孩子会选择错误目的一样,大人也会因为选择了错误方式而适得其反。我们行为不当,并且会在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中造成疏远,而不是归属感和价值感。清醒的意识和良好的情绪能帮助我们超越这种适得其反的信念和行为。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有效的对待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的生活。
二、人生蓝图
孩子们感知世界,对其作出决定,并得出一些信念和结论,性格取向就形成了。我们的生活就建立在还是小孩子时给自己绘制的一个蓝图之上。实际上,我们一生下来就开始绘制蓝图了。
当我们有压力或感到不安时,就会表现出基本生活态度取向的特点。 当生活平静时,我们通常不会陷入童年的决定,行为模式和信念中而不能自拔。只有当我们感觉到压力或不安全时,我们才会下陷入到自己生活态度取向的消极行为中。这些行为往往是我们和孩子产生权力之争的根源。
对一个人有压力的情形,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就不是压力-这就是我们的想法造成的。阿德勒说,你的想法没有意义,除非你赋予它意义之外。
三、生活态度取向和养育风格,教学风格
了解自己的生活态度不是给自己套上框框,而是为了增加你对自己的了解,以使你更加合理的做出选择,而不是学成为自己在孩童时期的感知以及所做出决定的盲目牺牲品。当你认识到自己生活态度取向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时,你就能够找到方法克服它。
1.安逸型: 优势:让孩子看到随和,圆熟,行为的好处,能让孩子学会享受生活。 缺陷:骄纵,可能让孩子被惯坏,并让孩子学会索要无度。改进方式:家里日常惯例,设立目标,共同解决问题。允许孩子体验自然后果,开家庭会议。
2.控制性:优势:教给孩子组织能力,领导力,坚韧,果断,尊重规则和法律,以及合理安排时间的技巧。缺陷:僵化,控制,肯能引起孩子的反叛和抗拒。也可能让孩子变成讨好者。改进措施:放手,给孩子提供选择,启发式提问,和孩子一起做决定,开家庭会议。
3.取悦型:优势:能教给孩子友善,体谅,谦和,折衷,和事佬,自愿,捍卫弱者。缺陷:你来顺受,积怨,可能令孩子感到愤怒,沮丧或想报复。改善措施: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真正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给予和接受,开家庭会议。
4.力争优秀型:优势:为孩子树立成功和成就的榜样,教孩子学会判断优良品质,鼓励孩子处理拔萃。缺陷:期望太高,让孩子觉得力不从心,觉得无法达到父母的高标准。以正确和错误来看待事情,看不到其他可能性。改进措施:放弃自己对正确的需要,走进孩子的世界,支持孩子的需要和孩子的目标,不条件地爱孩子,享受努力的过程,培养幽默感,开家庭会议,尊重大家的想法。
力争优秀的人太注重结果,而完全忽略了过程中的喜悦。过于追求完美,不能就忍受失败,及时赢了也无法发放松下来为自己的成就而欣喜,因为他始终害怕失败给自己带来的难堪和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