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乐恩思维导图管理师认证班第三周作业---阅读笔记

'历时2个半小时完成,累'

这周作业特别烧脑。选了一本看了三遍才理出头绪的书《学会提问》。阅读的方式选择了:通读,精读的方式。

第一遍有一种读不下去的痛楚。这本书的语言结构比较晦涩,有些论点在翻译时可能被遗漏,导致章节的衔接上感觉有些突兀,整体结构有些不和谐。

第二遍读的时候,挖掘到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地方。如:关键词抓取,假设判断,证据有效性判断,数据有效性。特别是证据及数据的三个章节,介绍了多种谬论,有些例子平时真的容易被读者牵着走,通过本书的分解,看到了许多的坑。而正是因为作者将我们平时不容易探测到的点引导我们深挖出来,所以也造成了阅读时的晦涩。因为它要求我们与长期养成的定势思维抗争。在阅读的时候,你需要反复的去思考和梳理各种逻辑结构。

第三遍阅读,本想一气呵成阅读笔记,发现要么是感觉点太多,要么就是只有一条主线可写。所以,最终选择每翻一章,分析一条主干。如果将所有枝干整合起来,估计得用A3纸。所以在浏览了所有枝干后,我做了修剪,留下对自己最有价值的几点。事实上,任何一本书,除非为了考试,真的不需要记忆所有知识点,然而以往的学习方式,会让我们无意识的记录下所有点。这是无效劳动。

通过这一次的梳理,感受到了读书笔记的价值。一开始是抗拒的,为了交作业,逼着自己走了一遍,感觉如洗髓一般顺畅。所以,学习的方法,万千,合适与否,试过就知道。但凡成功人士都一再强调读书笔记的重要,实践下来,确实如此。

文末附上,学导图前做的阅读笔记,前后的对比来自认证班的帮助,感谢陈老师ヾ(❀╹╹)ノ~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