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蜻蜓
有一天开车听交通广播,两个九零后的男女主持人找个话题跟听众互动,记得那天谈到了蜻蜓。有听众发短信提到蜻蜓其在北京民间的名字,那人提出有的地方叫蜻蜓“老遛遛”,两位年轻的主持人显然没有听到过这个古怪的名字。
我小的时候,到了夏秋季节,天上飞的蜻蜓特别多。论起种类也五花八门,最大的是一种绿色的巨大蜻蜓,比正常的黄蜻蜓大一倍都不止。我记得这种大蜻蜓就叫“老遛遛”。最常见的黄蜻蜓,它的体干颜色发黄,喜欢一群一群地飞来飞去,特别是下雨前,可能是那时候蚊子多,正是蜻蜓们吃大餐的时间。另外还有一种蜻蜓,体干颜色发红色,体态比黄蜻蜓要小一些,我们叫它“小辣椒”,数量也没有黄蜻蜓多,大多数时间是单独行动,“小辣椒”飞行起来比黄蜻蜓要灵巧一些。有一种全身乌黑的蜻蜓,我们小孩叫它“黑寡妇”,至于为什么叫这么奇怪的名字我也搞不清楚,都是跟着大孩子学来的,并不问名字的具体出处和典故。黑寡妇飞行的速度很慢,翅膀扇动的幅度较大,且频率不高。经常看到黑寡妇是成双长对的飞,要么就是一只在追另一只,像是在搞对象。偶尔也能见到两只交尾的情景,这时大多是落在草上进行的。如果到了河边,还能看到一种极其细小的蜻蜓,我们不知应该称呼它什么名字。他的身体是孔雀蓝色的,很漂亮。因为体态细小,我们小孩对他没有兴趣,很少去抓它来玩。
那时候大人小孩都喜欢抓蜻蜓玩,不同年龄段的人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首先我经常看到成年人骑着自行车,大梁上拴着一根钓鱼竿,沿着马路观察路边的树和草丛,一旦发现蜻蜓就停下来,轻轻支上车,将钓鱼竿抻出,鱼竿顶端的梢子上抹上胶,然后根据距离拔出可伸缩的鱼竿,悄悄地伸向蜻蜓。此时粘蜻蜓的人和我们围观的大人小孩都屏住呼吸,生怕惊着蜻蜓,竹篮子打水。鱼竿从下部慢慢接近蜻蜓,在离蜻蜓还有一两厘米时突然从下边粘住蜻蜓的翅膀。这时的蜻蜓翅膀不断煽动挣扎,但始终是无济于事,粘蜻蜓人迅速收杆,将蜻蜓拿下。知道现在我也搞不懂他们为什么要沾蜻蜓,是投喂其他动物还是只为好玩。反正那时这样的人很多,一次粘的蜻蜓也好多,给人的感觉是要这些蜻蜓有什么用似的。
我们小孩儿抓蜻蜓主要是为了好玩,那时主要用的是网。网是用一根两米长,直径两公分左右的竹竿,前端用铁丝弯成一个圆环,圆环上用线固定上一个尼龙网兜或纱布,这个网子被固定在竹竿的一头。使用时小孩手持竹竿,仰着头跟着蜻蜓飞行的轨迹,不停地跑来跑去,用网子来兜空中飞行的蜻蜓。这种行为极具传染性,一般一开始只有一个孩子在抓蜻蜓,一会儿的功夫,会有很多小孩拿着各式的网子加入进来。抓到的蜻蜓用两个手指间夹着,两个手指夹一只,一只手能夹四只。有时路过的大人见小孩儿在用网子兜蜻蜓,也会将网子从小孩手里要过来,加入捕捉的队伍。抓到的蜻蜓大人是不要的,而是送给网子的小主人,大人们在抓蜻蜓时很投入、忘我,童真大发,抓到后马上让小孩把战利品从网子里拿出,得意又满足。
那种“老遛遛”并不常见,它飞行速度极快,不易用网子兜到。但我常见到有大孩子用一种很奇怪的方式抓“老遛遛”。他们先是摘一颗狗尾巴草,先将毛毛部分的大部分毛剔除,仅剩下很小的一个梢,然后再发现有“老遛遛”的地方停住,“老遛遛”一般总在一片区域内飞来飞去,大孩子一只手拿着那根草,嘴里吹着口哨,用草的梢尖去接近“老遛遛”的嘴,目的显然是让老遛遛以为草的梢尖是小昆虫,然后用嘴咬住草尖,这时捕猎者顺势用另一只手抓住“老遛遛”。
每次我遇到这样抓蜻蜓的人,我都会放下手中的网子,专心致志地看它如何能捕捉到“老遛遛”。但遗憾的是,我从来都没有赶上他们成功的时候,这一度让我既好奇又怀疑。如果这种方法不灵,那为啥总有不同的人做着这种同样的事呢?看着他们每次不停地的吹着口哨,弯着腰举着小草招引“老遛遛”样子,我不禁觉得,他们要的不是结果,而就是这个好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