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艾灸原理及科学依据
一什么是艾灸疗法
艾灸是具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的中医物理疗法,由药、热、穴组成,可以达到温养经络,祛湿散寒,补充气血的功效。这句话可以分为三部分理解。
首先,艾灸是中医物理疗法,具有几千年文化历史,够久远
其次,由药,热,穴组成
药指的是艾草的药性
热指的足够让艾草有效成分释放出来的温度,无论电加热的方式还是明火加热的方式
穴指的是作用于人体经络上的穴位
简单来说就像厨房下水管道堵了怎么办?
是不是第一步浇点热水,看看是不是因为油腻堵塞?如果是就用热水冲开,如果不是就用器具或者什么东西给疏通。经脉像管道,穴位像出入口,其他部位像水池子,艾灸的热像热水,艾灸的药效像疏通器具(更温和)。
作用于人体也是这么简单,如果再严重就需要专业人士来操作了。
而且艾灸疗法作用在身体上是暖烘烘的感觉非常舒适和放松,在操作时会用到的具有温补特色的艾绒,(现在市面上看到比较多的有由艾绒做成的艾饼,艾柱,艾条等),艾灸可以简单操作灸保健穴(如中脘,足三里,关元等)也可以很专业操作(辩证施治)
最后是,温养经络,祛湿散寒,补充气血
这是艾灸的功效也是做艾灸的好处
二艾灸是由艾草和灸疗的结合
1.灸的起源
人类有火就有灸,灸不是哪个人发明的而且被发现的
火作为一种最原始的自然资源,远在180万年前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已经学会使用火吓退猛兽烘烤食物和取暖,那时的人们既没有医也没有药,但一定会有疼痛,在使用火的过程中,发生灼伤,原有的病痛减轻或消除,于是主动用火烧灼以治疗更多的病痛,这就是灸法的起源,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表示应用芳草等置于患者腹部以治疗疾病的象形文字
艾的由来
民间相传端午节门前悬艾的风俗起源于沔(Mian第三声.)阳,很早以前,那里曾是一片湖泊,住在湖畔的人们常年在湖中打鱼摸虾。日子久了,不少人患上了风湿病,轻的行动不便,重者卧床不起,十分痛苦。
当时在湖口处有个善良的小伙子,名叫艾虎,他从一位名医处听到有一种草药,取叶晒干点燃后用烟熏烤,就能治这种病。艾虎为了让乡亲们早日摆脱病魔缠绕之苦,他不分昼夜,四处采集这种草药,并且把他送到每户病人的家中还教给他们使用的方法。
五月初五这一天,他在湖边采药,他不幸落入湖中,失去了生命。第二天,乡亲们得知这一噩耗,都非常悲痛。后来呢,人们为了纪念艾虎,就把这种植物取名叫做艾,并且呢,在每年5月初五,也就是艾虎去世的那一天,用艾做成虎或者是人的形状,挂于门前用来纪念艾虎,并把它作为辟邪除税的吉祥物。随着岁月的更迭,人们在端午这一天,只是在门前悬艾,而不再扎虎和人。这个风俗一直沿袭到今天。
三、古人对艾灸的评价
窦材《扁鹊心书》: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李梴《医学入门·针灸》: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孙思邈《千金方》: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
李时珍《本草纲目》: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
第二段三伏灸
2019三伏天灸时间表
初 伏
7月12日-------7月21日
中 伏
7月22日-------8月10日
末 伏
8月11日-------8月20日
夏天做三伏灸是因为是冬病夏治最好的时机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
三伏天为一年阳气最盛的时候,同时也是人体阳气最盛,体内寒湿之气最少的时候。此时天上太阳,地上艾草,自身阳气,三阳相加最容易排出人体的寒湿。
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多灸灸噢,但是三伏灸也有禁忌人群的。三伏灸禁忌人
孕妇
高热神昏
内出血者
严重心脏病
肺结核晚期
手术伤口处
经期月经量大
高血压发作期
精神分裂患者
重症疾病患者
咯血吐血患者
急性传染性疾病
做过植入性手术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期,
装有心脏起搏器或金属器件患者
另外,在醉酒、过饥、过饱、大汗淋漓、大渴、极度疲劳、情绪过于激动的情况时也不宜灸疗。三伏天灸注意事项
1、保持平静心态,勿急躁生气,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2、不要大量食用寒凉的东西,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导致脾胃虚弱,易泄泻腹痛、恶心呕吐(如冰激凌,冷饮,冰啤酒,冰西瓜等)。
3、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易导致内外湿热的邪气进入人体。(如红烧肉,煎炸食品,大量饮酒等)。
4、忌过量运动,出汗过多易导致气血两虚
三伏(万能公式)
日常防病养生大穴
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足三里、命门
中脘穴:胸骨下端到肚脐的中点
神阙穴(肚脐)
关元穴:脐下3寸(肚脐下4手指)
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旁开一横指
命门(第二胸椎棘突下)相当于肚脐的对面
以上穴位是身体的扶正大穴,只要体内有足够多的正气,一般病邪难以侵害于你,身体已有的病根也会被代谢出去,所以扶正大穴要灸透。《黄帝内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