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露天电影是我小时候的乐事之一。那时候,每当听说晚上要放电影了,当然是露天电影,那个高兴劲儿,大概仅次于过年了。
在放电影的那个晚上,大家都早早地吃完晚饭,搬个板凳,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广场上,尽可能地占个有利位置,等着放电影。广场上人声鼎沸,小孩子们放下板凳占了位置之后,根本闲不住,笑闹着在人缝里钻来钻去。
一块白色的幕布高高挂在前方的土台子上。晚来的人找不到好地方,干脆把凳子放在幕布后面,看一场左右颠倒的电影,除了字幕是反的,倒也没啥大影响。
终于,电影放映员扛着放映机和胶片来了。放映员在万众瞩目之中,神气活现或者故作深沉地走到广场中间,熟练地摆弄一通,一道光柱射向银幕,伴随着音乐响起,电影开始了,广场安静了下来。
彼时,乡里人的生活单调、乏味,也很封闭,露天电影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扇窗,电影放映员就是开启这扇窗的人。他们走乡串村,见多识广,不说别的,光是鼓捣那台机器就是个技术活儿,这就让村民们羡慕不已,本能地对放映员充满敬意。
徐则臣的小说《露天电影》的主人公秦山原,曾经就是这样一位电影放映员。
(未完待续)
今天出了一趟差,在39度的高温天气里,晒到流油,差一点就变成了一块行走的烤肉,差的就是一撮孜然和椒盐了。实在是没有时间和力气完成这篇读后感了,先写这么多,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