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说关于水一事,说到水广府人一般有水为财的通识,没错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正是与财富(或钱财)有关的。
那么我们知道哪里的水最为之多吗?没错,恭喜你答对了,是大海之水最为之多。那也就很自然地引出我们的溪河江定律。
众溪之水交汇于河,众河之水汇于江,众江河水汇于海,此乃溪河江定律也。
当我们知道溪河江定律后,很自然就会想到现经济学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开源节流(此词由荀子的《荀子·富国》演汇出来的)对于开源节流,我们分开两个部分来讨论。(但在实际体系中它是一个整体,不可拆分的,这里只是为了便于讨论而已)
先说说开源,认识溪河江定律之后对于开源一词的具体,是非常之形象的,只要动手画画就再清晰不过。没错也就是说如果要想增加在单位时间内河的流量的话,那就得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增加现有溪在单位时间内溪水的流量。但对于现有溪的溪水流量不可能是无限增加的,它有一个上限或称之为饱和值。
所以另一方面要在现有溪的基数上增加溪的数量并增加其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
如能做到这样我想你很快就会得到你想要的在单位时间内的河水流量。对于河江之间同理。江河水就会绵绵不绝地流入于海。
对于海(我们现在把它看作为一个容器,其实它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我们会很快地就会看到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多,假以时日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量的水了(在这里讨论的容器是在理想状态,至于漏水或其它状态后章节会有讨论)。
总之如要在单位时间内增加容器内水的量就必须从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及流入的数量上解决。(如你有更好的方法请告知我,谢谢)当然会有明者会认为,可必这么费劲?等天下一场大雨不就可以了?对于这个想法,我在这不可能有反对。但只是有个问题,这种想法犹如等天落籺(即等天上掉下食物来),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外历史上没有记载(我想圣经记录不是在历史范畴)。我只想说如有此等好事请叫上我好么?
上面讨论了开源,那么跟着下来我们会对节流而展开讨论。我们大费周章搞了开源又在容量储了水,储了水当然就要用了,不可能让它在生浮生物吧。现在当然就是用水的时候了,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应该对容量内有限的水怎么用?用在什么途径?哪些应该多用?哪些应该少用?哪些可以不用?等等这就涉及到节流了。对于节流这里可没有太详细可供讨论的,因为从每个个人,家庭,商号等所处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没有一个通用的理论展开讨论,这就得看各位用水决策人的才智了。
最后我们就对容量内的水对于开源节流在数学状态下的情况进行分列一下:
1、流入水>流出水,那么容量内的水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即:财富增长。
2、流入水=流出水,只是在一个大约的平衡状态。即:收支平衡。
3、流入水<流出水,这种情况会比较糟糕,它可能会让你去借水,或在流出方面缩水,等等最坏的莫过于无水的情况出现。即:入不敷出。
有一点需要提一下的就是,容器内水的拥有者与水的管理者如不是共同体,就需注意了,尽管你看的报表是完美的,看不出问题的。如果长年出现第二及第三种情况,甚至出现第一种情况但正值数小得可怜的情况的话,那就真的要好好做一次的水道大修了。
写下以上觉得自己有点班门弄斧。但我还是坚持写了下来,就像世间并不乏于有得道高僧,但众人依然佛法难闻。这也是算给有缘之看的吧,看得懂自然是好事,看不明也称不上是什么坏事。本想加入一些实际的案例加以讨论,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因为如加入案例篇幅会更加之长,就像内燃机通用理论一样它不会讨论其制造的工艺、材质等等一样,它只是一个适用于全系列的内燃机的通用理论,具体就得看制造者各显神通了。这里也是一样,在整个人类经济行为中,溪河江定律开源节流虽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但也是一个全系列包括个人、家庭、商号等都是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