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边擦脸一边听樊登讲书,这本《人是如何学习的》,又让我获得了新知。所以迫不及待记录下来。
一、本书目的
让我们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便于人和人的交际与合作,然后产生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模式”。
二、现今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
1.帮助孩子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阅读。(参考书籍:《思辨与立场》)
学会反身,学会反思,学会看到自己跟他人在思维当中是不是有不周严的地方。
2.清晰有力的表达观点
3.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书中发现
1.前知识(前概念)
这本书开篇就讲了一个非常著名的隐喻,这个隐喻带来了本书的第一个发现。什么隐喻呢?说有一条鱼待在池塘里,它就很想知道池塘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后来它的一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蹦出去了。它就跟那个小蝌蚪朋友说,你出去以后跟我讲讲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然后这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跳出去后,看了一圈光怪陆离的世界,就回来跟这条鱼讲,说我见到一个动物叫奶牛,这个奶牛是什么样的。但在鱼的理解中,奶牛就是长着两个巨大乳房的鱼。也就是说,青蛙所描述的奶牛和鱼所想象的奶牛是完全不一样的。青蛙说我见到一种动物叫人,这个人可以走路。但在鱼看来,人就是一种用鳍走路的动物。
这个隐喻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你没法告诉鱼,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鱼对外部世界所有的理解,都是从鱼的出发点来理解的。这个叫作什么?这个叫作前知识,或者前概念。这是本书的第一个大发现,它的所有研究都是基于对前概念的理解所展开的。
最典型的前概念是什么?比如说,小学老师在教小孩子们学地理,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你看这话说错了吗?没说错。但你让小孩子画地球是什么样的,小孩画出了一张煎饼,因为小孩感觉到地是平的,他们从小没有感觉到地球是个球体,这时候你告诉他“地球是圆的”,那么他想象出的就是一个平面的圆。这个在很多幼儿园、小学里面都会出现,就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孩子的前概念,所以我们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了,我们讲“地球是圆的”,这个没错,但孩子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教育而言,我们要搞清楚被教育者的前概念到底是什么?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做单向的输出,如果无法建立在对方的前概念的基础上来互动地教学,你是没法准确地传达信息和知识的。
2.了解原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我们过去觉得学东西,手把手地教不就行了嘛,我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跟着学就完了。所以过去的很多师傅带徒弟,带出来的都是手艺人、匠人,但有个说法是徒弟们的手艺越传越差,因为他们没有理解原理,他们只是学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在传递的过程当中就是会不断地减少、逐渐损失,所以传着传着,到最后没有了。
那真正能够带来发挥的是什么?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叫发挥,发挥这件事在教育学里有一个词,叫作迁移。比如说,我在你这儿学会了做轮子,如果你了解原理的话,你说不定能够造出履带,你说不定能够从两轮车变成三轮车,这个叫作迁移。
所以教育的目的,是希望被教育者能够更有效地迁移知识。你在课堂上学的加减乘除,你回家以后能够算账,你能够把它用到公司管理,能够用在各个领域内,这叫作迁移的能力。迁移能力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你得懂得原理,而不是只看样学样地懂得技术。
3.元认知很重要(参考书籍:《知识大迁移》)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你知道很多事,你了解这些东西,这个叫作认知。但是你了解自己对这个东西的了解有多少吗?
比如你说,我懂教育,我知道教育的三个规范。好,那么你知道你所知道的这些教育的规范,大概占教育领域的知识的百分之多少吗?你的认知水平,大概在人类的前百分之多少?
“对自己认知的认知”,这种能力叫作元认知能力,这个能力是相当重要的。有一个很著名的效应,叫达克效应。达克效应就是说,当你对自己的无知是无知的,这时你就不会反思,你就不会反省,你也不觉得自己需要学些什么东西。
大家有没有想到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你劝他读书,他说:“我不需要。”我们见过很多人,张口就说自己都懂,就是因为他没有元认知的能力,他没有对自己认知水平的评估。而用元认知来安排和规划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迁移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迁移,就是为了能够把原理应用到生活当中。
四、普通人和专家的区别。
1.专家能够发现很多普通人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模式。
专家的第一个特点是,他具备超强的心理表征能力,能够注意到普通人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模式。(心理表征:不用过脑,上手就做。)
二战期间一个苏联的军官看到一群海鸟朝着岸边飞过来,他马上就叫人架大炮朝水里打。其他人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说水下有潜艇,他的心理表征就到这种程度,他判断出德军的潜艇从底下开过来。因为德军经常用潜艇,不是攻击海里的船,而是攻击岸上的人。那他怎么会知道呢?因为潜艇在水底下快速地一走,一搅动起来,水底的鱼待不住了,就会往水面上冒,海鸟就会跟过来吃。所以看到一群海鸟飞过来的时候,咱们的第一反应是拿面包来喂鸟,但他看到之后的反应是赶紧开炮,把潜艇打沉,这就是专家。
2.专家对知识学科的理解深度跟一般人不一样。
他对这个东西的理解深度比你深得多,这是专家跟新手的第二个区别。
3.专家的知识不能简化为一些孤立的事实或者命题,而应反映应用的情境。
4.专家能够轻松地提取重要的内容。
5.专家特别熟悉自己领域内的知识,但不一定会教别人。
6.专家应付新情景的方法灵活多样。
五、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专家,有哪些教学启示?
1.要有意义的去做知识的组织。
2.要考虑到情境与知识的提取,也就是应用的问题。
3.如何让人们提取知识变得自动化。(提取知识三个阶段:费力-不费力——自动化)
4.用新手来挑战专家。
5.要拥有适应性的专业知识。
六、学习与迁移的关系
1.从概念到概念的迁移。比如说你在经济学的课堂上学了边际成本的概念,那么请问,你能不能够把边际成本的概念迁移到社会学领域里面去?或者迁移到你的工作、你的创业过程当中去?当你能够做这样的迁移时,你会发现边际的概念竟然这么有用。
2.从学科到学科的迁移。
3.从学年到学年的迁移。
4.从校内到校外的迁移。
七、迁移里面牵扯到的要素
1.学生对于原来学科的掌握成都。
2.个人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只有不断的输出,不断的跟别人讲,你才会记得更清楚。)
3.学习时间。(足够长的时间学习,才会让你成为专家,进而带来知识迁移。)
4.学习动机。
5.注意太过情境化的知识和抽象能力之间的平衡。
八、大脑的神经模式
1.学习可以改变大脑的物质结构。
2.大脑结构的变化能够改变其功能。
3.不同部位适合不同时段的学习。
九、学习环境的设计逻辑
1.学习者中心环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而不仅仅是问他们学会了没有、记住了没有、听懂了没有,这种封闭式的语言会使得学生不会表达。你只有在听他讲的过程当中,才能够真的知道他听懂了没有。
如果把教学看作是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搭造的一座桥,那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就会时刻注视桥的两端。教师们试图了解每个学生都知道些什么、关心什么、能做什么、想要做什么。”这是第一种学习环境搭造的情境,叫作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
2.知识中心的环境
“知识中心环境强调弄懂意义,通过使新信息有意义以及要求学生对不清楚的知识进行澄清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元认知。”元认知就是,你学完这门课得知道自己学到什么水平了,掌握的情况如何。
3.评价中心环境
4.共同体中心环境
以上内容来自樊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