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0
我確實是被封面那隻黑色的啄木鳥吸引,進而把這書帶回家的。
一口氣讀下來半本,流動的思緒快車不驚覺已飙了兩小時,時而掩卷思索,時而劃下精句,時而因書中畫面與生活片段偶有契合而會心一笑,這樣旁若無人大呼過癮的閱讀時光啊,在生活節奏上氣不接下氣的三月,實在是種……怎麼說呢,是種難得的奢侈。
《精進》一書的作者采銅是位較真的知乎大神,我偷瞄了一下豆瓣,評分頗高,有7.7分,網站上少則已有超過300篇的書評、200篇的讀書筆記,甚至有網友讀後把全書內容濃縮成一張1.35MB的思維導圖公諸同好,按圖索驥,一目了然……呃,我果斷投降,自問沒法跟如此用功的讀者比誰更認真……
當下我突然意識到,自從網絡世代有了“萬能的Facebook”、“知無不言的Google”,只要我們懂得如何問道,還有甚麼是我們不知道的呢?是啊,羅胖不是說過,身處現在這個時代,整個世界已經讓每一個普通人被賦權成為一個君王?
「他應該擁有自己的朝廷,這個朝廷什麼樣?御馬間現在有滴滴,美團餓了麼是御膳房。御書院憑什麼我們不能做,有人出錢別談共享經濟,他之所以能夠服務於你,掙你的錢,是因為他懂的事情你不懂。」
但是啊,我們尚且没有享受夠當君王的命,就非常容易患上君王的病----信息轟炸,時間太少,記憶容量有限,你我都確診「過目即忘症」。那些年,我唯一愛看的香港言情小說家張小嫻在出版幾本風格迴異的《收到你的信已經太遲》、《紅顏露水》、《我的愛如此麻辣》後,我斷定她再也寫不出像《面包树上的女人》那樣深刻的作品了。那一年微博剛剛興起,我看著她幾天幾天更新一次的140字,還是維持到質感,或者有人可以視之為濃縮精華……但,我強烈地感覺到她字裡行間的能量在一點一點的消失﹕她的能量在一次又一次的140字緊箍咒中,被這個越走越快的世界一筆一劃地消失殆盡了。這種感覺不知道為何,在看完《精進》一書後敲著鍵盤的當下,隱隱穿透到指尖。
我的意思是,當我們深陷於信息洪流之中,肉身該如何抵抗這種不經覺的消失和蒸發?畢竟天上沒掉下来一本《碎片化時代完全自救手册》啊。但是...叮叮叮(自帶開啟三個電燈泡的聲音),那位認真到較真程度的采銅老師冒出來了。
我確實要承認我這個笨學生要聽老師敲黑板才能劃重點,然而没有老師敲的時候,我只好裡裡外外再把書多翻幾次,從不同視角切入,去理解作者或許早已熟爛於心的一套思維工具和方法。
以下是書中令我腦海迸發閃光點的一些瞬間,猶如迷航船隻在海中心看見遠方綠光的那種驚喜﹕
一、時間﹕
采銅法則﹕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收益值(精神/物質)的高低無關緊要
快工作,慢生活-->李歐梵在人文六講提到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應該有快有慢
二、選擇
保持一樣愛好,讓它在時間的深度和長度中慢慢生長,可能會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
三、行動
小事堆積的心理成本,就好比一個可以張開和縮小的薄膜,這個薄膜會被各種事情撐開。記憶負擔、情緒負擔和人際負擔都計算在處理事情的心理成本上,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
精益創業的啟示﹕開發自己的最小可行產品 (MVP) -->不去強求完美準備,而是在合理的批評中不斷修正自己的產品
多線程中的任務轉換﹕找出核心思考區間,它不可被中斷,然後對中斷點進行控制及管理
四、學習
(多看了兩次還是没看懂,放棄了Orz)
五、思維
眾聲喧嘩,而簡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提醒我們信息的過濾器失效了。
簡化意味INPUT(外界輸入)和OUTPUT(外化表達)都需要簡化,前者為了騰出思考空間,後者為了提煉產品。進而簡化大腦中思考中的信息(升級我們的CPU處理器)
六、努力
“T型人才”的真義是先找出那一豎,站穩了才慢慢做出那一橫。
專注在一個領域走到最後 -->能力水平和專注投入時間的關係(緩慢起步期、快速提升期、高原期)
George Mosher是哈佛商學院1963屆畢業生,他把畢生經驗總結成一句話﹕”仔細考察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利用自己優勢努力工作,通過和他人的合作平衡自己的劣勢。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空耗精力。保持專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並保持留意新的機會。”
七、實踐,或者叫成功
保持你自己的獨特性
從0到1﹕在甚麼重要問題上你和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酷和富有,你選哪個?酷的反面不是不酷﹐而是無味。無法就是重複無價值或價值被掏空的事物。追求社會認同一定是重要的,但與此同時要保持做酷事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可能因此走上因獨特而成功的路。
治療「過目即忘症」,我也只有笨方法,寫下來,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一次。而單憑我和金魚差不多的記憶力,這個療程時間估計有點長.......其實我不是要求這一段一段的深刻非得要刻骨在每天的日常裡,至少,這些看世界的心法,如銼刀、如砂輪,有時候叮叮叮冒出來温馨提示,可以使我們在信息洪流中慢慢按照心意,打磨出一個更好的自己,並找到和這個世界好好相處的方法。
(好像一下子轉了雞湯畫風,然二,我已經提醒過自己好多次要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