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苏轼在《三槐堂铭》里写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每代人都厚实稳重,家庭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要想子孙后代都三观端正,那坚持读书,营造良好的家庭风气,才是关键。
一代人稳重,没啥用。只要出现了不稳重的富二代,早晚会把家庭败光。唯有代代人都稳重,那代代人才能过得幸福。再不济,也能拥有安稳命。
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家族的每代人都有读书的好习惯,那子孙后代就不会差到哪里去。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量变引起质变。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代代人”,而不是强调某一代呢?因为家族的运势、福气和财运,都是可以积累的。所谓“聚沙成塔”就是这个道理。
一代富,二代奢,三代穷,那第四代就会灭亡,哪能长久呢?更何况,第四代人的不幸,也跟前三代人的变化有关。
02
民间有句老话,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前,也许是你家特别厉害。而三十年后,也许是他家特别厉害。反正,无恒强,亦无恒弱,一切都会因时而变,充满变数。
当然,这当中的变数,不是一代人造成的。试想,一根筷子易折断,那你就算再怎么拼命,倘若身边人都在拖后腿,那你不也徒劳无功吗?
就跟愚公移山是一样的。多年前,智叟嘲笑愚公,认为愚公花费数代人的时间,去搬走门前的大山,是不明智的做法,还说愚公老糊涂了。
多年后,经过愚公的世代努力,感动了天神,从而帮他们搬走了大山。当然,天神帮忙,这是浪漫的说法。实际上,是数代人的坚持,产生了质变。
愚公后世的子孙,再也不用遭受“大山堵门”的痛苦了。而这些子孙的福气,就是愚公和他后续几代“挖山”的人所留下来的。
可以肯定的是,你的祖先,早已把福报(恶报)传了下来。你这一生的经历,至少跟前三代人的言行举止有关。
03
我们不妨看看“秦皇汉武”的经历。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真的就靠他一代人,就打赢六国吗?肯定不是的。
往前数三代人,就是秦昭襄王嬴稷,早已暴揍六国,消灭东周,奠定了统一的基础。这秦昭襄王,就是长平之战中,让白起挂帅打赢赵国的一代明君。
在秦昭襄王临死的时候,他自己也预料到六国即将统一。因为他知道,自己继位五十多年,早已让秦国凌驾于六国之上,再无敌手。
如此,秦昭襄王的曾孙子嬴政,才有资本携百万之军,去攻占六国。可以说,秦始皇不仅能力强悍,而且运气爆棚。
能力强悍,在于他运筹帷幄,驭人有术,盖世无双。而运气爆棚,在于他沾了祖上的光,所接手的秦国,当时在战国七雄当中排第一。
这,就是家族前三代人,或者前几代人,造福后世子孙的经典例子。
04
再来谈谈跟秦始皇齐名的汉武帝刘彻。
在汉武帝之前,有汉高祖,汉文帝(与之同时代的还有三位过度皇帝,但都是同辈),汉景帝。可以说,汉武帝属于第四代人。
在汉高祖时期,天下统一,但由于整体的实力不太行,所以被北方的匈奴追着打。幸好刘邦聪明,白登山之战后,就选择休养生息。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动乱,但整体实力与日俱增,钱财和粮食数不胜数。可以说,这两人虽然是守成之君,但励精图治,奠定了强盛的基础。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既拥有了强大的军队,又有用不完的钱财,个人能力卓越之余,也拥有了卫青和霍去病等猛将,所以顺利地扫平漠北,打通河西走廊。
没有前三代人的韬光养晦,就不会有汉武帝的大显身手。三代人的坚持,早已可以让一个家族,产生质的飞跃。
05
试想,就连秦皇汉武如此厉害的人物,都需要靠前三代人的积累,才能让事业发展到顶峰,又何谈是普通的家庭呢?
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不行没关系,只要拼命鸡娃,让孩子出众,那家族就能兴起了。这种想法,那是有问题的。
单靠孩子一代人,那是没有作用的。唯有父母活成最好的自己,孩子也活成最好的自己,这才是家庭的最好传承。谁也不期待谁,谁都做好自己的本分。
正如当下网络上的一个观点:我寒窗苦读十几二十年,为什么比不过你的三代积累呢?
如果比得过,这才是对努力最大的不尊重。别人三代人,都寒窗苦读十几二十年,然后奋斗了一辈子,才有第四代人的富裕。而你就一代人努力了,怎么能比得上他人三代人的积累呢?
所以说,不要幻想一代人就能一步登天。代代人都尽心尽力,家族才有转机。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