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3-22晚上11:27。
最近想讲的东西特别多,不想花太多时间在写这些东西上,本来想试一下利用碎片的时间来写写,不成系统便放弃了。每次写这些东西都需要一大段时间,默默地抱住自己。
今天看了“杨鹏点评《史记》人物”,讲的是西周的崩溃,题目很吸引人——“西周崩溃后为什么中国反而变得更加强大?”。杨鹏是从三点来分析西周的终结及中国的新生的: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传说背后的权力斗争;二、讲“祀”与“戎”,教军合一的精神困境;三、周王室的衰微,开启了中国的强盛之门。
文章内容很丰富,按杨鹏一开始的话其实让我有点好奇为什么当时司马迁只把周幽王为博褒姒(褒姒当时已经快接近50岁了)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写进《史记》,这对于民间普通民众而言其实是不会深究这个故事的,只会觉得“妖女果然祸国”而已。司马迁起初之意可能只是为了讽刺,但是当文化知识以一种畸形的形式方式进入并渗透在人民生活中的时候,那就是影响整个国民价值观的过程了。或许这也是学习的魅力吧,让人谨记永远要保持谦虚好学的姿态,因为知识背后总是有太多不能肯定的东西。
扯远了,其实我想讲“祀”与“戎”。杨鹏这里讲的“祀”与“戎”:教军合一其实是指道德教化、军事暴力和谋略要融合在一个人身上,主要是指君主这方面。但触动我的是什么呢?是随着历史的巨轮越滚越远,这简单的二字却可以用于给现在的所有上级人物都制定了一个标准(也许现在我的眼光还是很狭隘,我并没有考虑过多的因素,起码当下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不过现在领导者也是多种多样的了,但我就是觉得祀戎并举的领导者是最为厉害的。
在现在,“祀”大概可以代表“信仰”、“戎”大概可以指“能力”。这个标准很为严苛,但是我觉得这种人物的确是我很崇拜的领导者,而这种人恰是我可能用尽一生都不能成为的那种类型。当我带领一个个小团队或者身处哪个具有话语权的位置时,我便因为如何权衡人际、办事效率、个人能力而纠结、黑暗中为了寻找正确的对待方式摸索度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从不敢拿自己身外的标签作为骄傲的资本,因为我知道自己在每一个阶段都是让自己重新学习的过程,单是这个过程就让我痛苦又开心了。幸好的是最后的结局都是挺美好,但这些都是很散乱的生活经验拼拼凑凑出来的残图而已,人心中的惴惴不安不会因为当下做好的而消失,生活中的经验不足以奠定一个人一生的处事根基,起码现阶段的我这么认为。
文化大概就是历尽千年而依然熠熠生辉,不小心照亮来人的海上灯塔吧。
晚了,晚安 晚安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