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做自己的父母。书是从儿童心理成长的角度来讲育儿方法的,但讲育儿的前提是育己,比如想要做好别人的父母,就得做好自己的父母。
图片发自简书App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不管子女有无成就,但对自己却做不到如此,整天为名利焦虑。焦虑的父母也会把焦虑带给子女,比如说考名校这种事情。总说悦纳自己,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试着站在自己父母的角度上或许就比较容易理解跟做到了。
快去做作业,好好学习,不要看电视,不要玩手机,这几句是所有父母的口头禅了,无论父母是在忙工作还是在打麻将、玩手机、看电视。子女面前,似乎什么道理都懂,但这些道理放自己身上就不适用了,宽于律己严于律娃。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愿意做长远投资,时间都是用年来做单位的,但对自己就不是这样了,要么急于出效果,要么是想到得三五年才能学成直接打退堂鼓了。既然知道有些事情的对的,何不试下像自己父母一样,在心里敦促自己努力学习、努力成长。
凡事都是知易行难,鞭策他人容易,鞭策自己难。少时啥都不懂,在父母陪护、敦促下可以很快成长。年长了,没人敦促了,于是慢慢松懈了下来,然后“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我不想如此,此时早已离开父母羽翼,何不如做自己的父母,悦纳自己,给自己足够的时间,赚钱养家之外敦促自己慢慢去成长,花个三五载,习得一些新技艺,或许人生又是另一副光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