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对于爱的误解是依赖。
无论我们多么成熟,多么坚强,我们总是需要一个可以依赖的人,无论何时,我们都知道他在,我们就能鼓起勇气去面对更多的困难,这种依赖是合理的并且可以给人带来滋养的,还有另外一种依赖,他控制着我们的一切感受和需要,作者成这种依赖者为消极性的依赖。
消极性依赖者具有三个特征。
1、他们就像饥肠辘辘者,只想着向别人讨要食物,从来没想过自己去获取食物
2、他们不能够突破自我界限,其人生价值依赖于同别人的情感关系。就像剪刀手爱德华里面的那句台词一样: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我在你面前,我可以是谁
3、他们构建情感的目的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甚至达到来者不拒的地步
跟K先生认识时,我处在一个非常迷茫的时期,大学刚毕业,初入社会,觉得人生困难重重,看不到希望,K先生的出现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我拼命抓住,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给他来处理,而我就像一个寄生虫一样,寄生在他的身上,不断的去索取快乐、索取轻松、索取爱。我非常享受那种变成小孩的样子。那时候,我以为这是爱情的样子,后来慢慢发现,这更像是一种劳役关系,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讨好跟恐惧上面,害怕他离开我,拼命讨好他,他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
这种依赖性指向的不是爱,是一种自我的需求。一种对爱的需求。
作者指出,依赖者背后的心理特征是缺乏真正的爱。她需要追溯到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他们觉得没有资格得到别人的爱。在他们心里,世界无情而混乱,别人总以异样的眼光对待他们。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深深怀疑,所以长大后,他们不顾一切的寻求他人的爱,甚至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现在来回顾一下童年,我始终有种不值得的感觉,觉得不值得被爱,父母的“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父母的生活总是出现在我眼前,他们明明可以让自己活的更舒服一点,即使为了我也可以,但是他们总是把自己塑造成一幅苦兮兮的模样,这让我觉得我凭什么让父母这样,我真是糟糕透了,我不配被爱。遇到K先生后,得到他的关心和爱护,我总是在想:怎么会有这么优秀的闪闪发光的人来爱我呢,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样优秀的人来爱我,我是有价值感的,我不能失去他,于是我在汲汲营营,不断索取,把自己搞得很累,然后感叹:我对他的爱真是一场伟大的爱啊,我多么不容易。
这确实是伟大的,但它不是伟大的爱,是伟大的愚蠢。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怎么能辨识到爱的样子呢?要想真正得到爱,首先要成为一个有能力爱自己的人,通过爱自己习得爱的样子,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爱。
在一段关系里,有依赖者,就有给予者。做为给予者,作者这样描述:他们习惯用“爱”来形容关心的事物,却极少去考虑爱的本质,也很难恰当区分智慧和愚蠢,善良和邪恶,高贵与卑贱,这是危险而可怕的事实。
不合理的给予以及破坏性的滋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给予者以“爱”作幌子,只是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的心智的成熟当一回事。
我们在一段关系里,常常就会不小心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母亲”的角色,在跟K先生在一起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一个“母亲”的角色。回顾以前的聊天记录,我感到特别吃惊,这真像一个母亲说的话。事情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呢?是从我给他洗的第一次袜子起,是从我给他熨烫的第一次衣服起,是从我给他打扫的第一次房间起,是从我听到他对我说:“老婆,我离不开你”时起,我就变成了一个“母亲”,变成了一个毫无原则的“母亲”,毫无原则的给予,通过这种毫无原则的给予,我获得了价值感,被一个人需要的价值感,通过给予把对方捆绑在我的身边,以此得到的安全感。我如此乐此不疲的去争当一个“母亲的角色,无非是这两个目的。但是在爱情里面,没人需要母亲,也没人真的想在爱情里面做一个母亲,这太奇怪了,这种奇怪的“爱情”注定肯定是要结束的。
根据作者对爱所下的定义,显然,过度的消极依赖以及不恰当的给予,指向的都是内在的需求,这种需求无关他人,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消耗,通过不断的消耗自我来获取一种不稳定的安全感,它没有使我们成长与完善,也没有扩充我们的边界,我们根据对方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已达到能“控制”对方的目的,来满足自身的需求,我们在边界里越缩越小,直至消失不见,彻底变成一个寄生虫或者一个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