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夕阳塔影之十五

      去应县,宿在应县木塔对街一家宾馆,旁边是一公园。清晨到公园散步,见到都是晨练的人,有三三两两的,也有成群的,更有统一着装、打着旗子、放着高音录音、列队绕场行进的。公园与寺院一墙之隔,隔墙就能看到应县木塔上半截。

      我向一当地人打听:听说木塔现在不让上了?但可以在下面看看,是这样吗?他回答说:平常不开放了,只有交易会才开放,吸引人来。我一看旁边果然是“2024山西朔州陶瓷产品进出口交易会”的大横标,心头想运气不好,专程来看它,赶上不开放了。既而想,不至于吧?搞交易会时可以开放,余时就不对公众开放,这做法也差点意思。回到宾馆,我问前台的人是否如此?回答:那人瞎说,开放的,只能进底层看看。八点开门。我想运气还好,至少能走近看看。说不定,多过几年,出于各种原因的考量,应县木塔就真不让人进底层甚至不让抵近看了。

      八点一开门,我们就进去了。虽然刚开门,游人已经不少了,不少举着小旗子导游带着团体游客,匆匆忙忙地走动。应县木塔块头很大,有六七十米高,底层直径有三十多米,双筒式结构,游人就在内外两个筒壁间的通道转圈参观。基本上做不到仔细观赏,一是游人多,通道并不宽,拥挤不堪,脚步停不下来,二是光线差,塔是八面,但只有南面和北面开了门,(见下图    塔正北面)


      光线由门而进。后来电灯开了,光线稍好些,也仍然差,是否是考虑对壁画和塑像的影响?三是各位导游的解说喇叭声,此起彼伏,颇影响心境。塔内南门西侧有木梯通向二层,拦着不让上,但有人在上面走动。有游客质问:为什么哪些人能上去?回答是文物局的,正在上面调研,因为木塔已经有点倾斜。那游客接着嘟囔一句:这帮人……引来不少附和声。塔内人实在太多,我转了一圈,赶紧出来,在塔外慢慢转了两圈。那些最外圈的檐柱,很多漆开裂剥脱后,能看到柱已开裂,个别檐柱底下已悬空,可伸进手掌,总体上看,还是很结实的。头顶上那些梁、枋、斗拱还是相当结实的。(见下图)


      应县木塔之所以很有名,就因为它是全木质的,而且完整地保存到现在,快一千年的历史,成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就像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一样,很不容易,而木塔要保存下来比砖塔更不易。国内一些著名的塔原来也是木塔,后来被焚毁后才改建为砖塔,如白马寺齐云塔、有些砖木结构的木质部分被烧毁后,就剩下砖砌塔身,如苏州虎丘塔。而现在国内纯木结构的古塔没几座,应县木塔年代是最久远的,是研究那时期木结构建筑的范例。

      在院子西侧,见到一匹卧地的石马雕像,旁边立着一小石碑,上而的字迹勉强能看出:“文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见下图)


      嗬!这是什么阵势?在古代社会享受这种待遇的建筑可不多,那都是皇家才有的专利。我在明皇陵和北京文庙见到过同样的东西。应县木塔旁能有此碑,说明它曾是皇家之物,只是没有见到其他说明文字,不知何年何朝所立?立在那里,想必也是为了皇家的尊严,间接地也算是对木塔的尊崇和保护。

      应县木塔始建于1056年,即辽代清宁二年,是皇家为供奉佛牙舍利而建的。塔为平面八角、六檐五层、每两层设一暗层,实为九层。内8外24根木柱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通过斗拱将柱、枋、梁边成一个整体,全塔没用一根铁钉,全靠木构件相互卯榫咬合而成,至今有九百多年,主体结构仍然完好。

      应县木塔有非常厚重的文化积淀。楼的每层都有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室内的装饰也很华丽,一层因光线原因,可以看过大概,以上各层内部都只是听说而已。旁边的宣传栏上有各层内部照片,对无法亲见者来说,也算聊胜于无。1974年维修时,从塔内发掘出“七珍八宝”,包括两枚佛牙舍利在内。都是稀世珍宝,一般人自然是见不着,但足可想知应县木塔文化传承的久远。应县木塔还有一奇,即有匾牌50多块,都是历朝历代留下的褒扬之辞。一个塔居然有五十多块匾牌,我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名塔名楼名阁比它多,但仅究五十多块匾牌而言,也能算得上是一奇。其中有二十多块匾是在塔内,无从欣赏,就不说了。外面可以看到也有26块,应县木塔八面,东南西北四面,加上东南面、西南面共6面都有匾额。匾额是独立文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而上面注明的年代、地名、人名等信息能多方面证实应县木塔的历史,比起纯文字记载更有说服力。在众多匾额中,三楼南面的“释迦塔”匾额最为珍贵,(见下图    塔正南面)


      一是它年代最早,是金代人留下的,距今800多年。二是表明了应县木塔最初的正式名称为“释迦塔”,上面还有二百多字的文字,记述历次修塔历史,是珍贵史料,其中提到“大辽清宁二年始建宝塔,大金昌明六年增修益完”,说明木塔前后建了139年。四楼南面匾额为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题写的“天下奇观”。塔外的26块匾额中有五块是明代的,一块是民国的,余者就是清代的了。这些匾的内容都各有寓意和文采,但照我看来,很多匾的内容都跟塔本身无关或说关联不大,最能说明应县木塔本身价值和地位的,是五楼南面匾额“峻极神工”四个字,可以说是最精准的评价。“峻极”二字说明了应县木塔的巍峨之势,可以傲视他塔,是唯一的存在。“神工”二字说明了应县木塔的建造难度和建筑水准,是举世罕见的。所谓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睹?只能用鬼斧神工来比喻了。题写“峻极神工”时距木塔建成才过去390年,如果放到今天看,及至千年岁月,经历各种天灾人祸,依然挺立的应县木塔更是“峻极神工”了。不夸张地说,应县木塔当得起这4个字,而这4个字也仍当得起最精准的评价。有意思的是这4个字是明永乐四年(1406年)成祖朱棣所题,如说他是借物抒怀,自诩其文治武功,大概率也是有的。

      封建社会,开国之君被尊为“祖”,朱棣也被尊为“祖”,说明其地位被后来的明朝皇帝认可。这里不论他的“永乐盛世”咋样,他死后待的长陵可是辉煌得很。挥霍民脂民膏外,也算是给今天留下了一个价值极高的建筑,单是陵恩殿那60根一米以上直径的金丝楠木柱子,材料之珍希(这点只有北京太庙享殿能比),不单空前,也成绝响了。(见下图)


      长陵如此奢靡的用材,是应县木塔想都不敢想的事。应县木塔用材主要是华北一带的落叶松,也耗费了上万立方木材,这也是相当惊人了。它建了一百多年才完工,工程的繁浩和不易可想而知。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塔,它已经有了倾斜,游人虽然不能上塔了,还可以在下面欣赏。木塔内部材质无缘观瞻,外部能看到的木质部分还算比较结实,如果能通过修缮消除倾斜、消除变形,再挺立几百年也是可能的。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太原晋祠圣母殿花五年时间落架大修,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耗十年功夫落架大修,都做得比较成功。古建不可能永远存续,终归有消亡那一天,保护古建的要义是传承相关的文化,让后人能了解、欣赏、利用这种文化。所以惟愿应县木塔能在人类的帮助下,继续挺立下去,一百年、五百年、八百年……让更多后人也能一眼千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