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所创作的作品,其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粗犷豪迈,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60多首。
北朝民歌的主要内容,有的反映战争和北方人民的尚武精神,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婚姻爱情生活,有的描写北方特有的风光景色。它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也有七言四句的气绝体和七言古体及杂言体,对唐代的诗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北朝民歌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60多首。其中以《木兰诗》和《敕勒歌》最为著名。
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最显著的特色。这和北方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生活在北方的人们,目力所及是高远之处,心向往之是巨大的世界。久而久之,形成粗犷豪迈的性格。
其次,北朝民歌大多出于当时的少数民族,他们原来都是以游牧为生的,社会结构又有军事化的性质。游牧生活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安定,那样井然有序、有耕耘必有收获,而是充满了变化和风险。各部落之间,也少有文化礼仪的虚饰,谁有力量谁就去征服。在与自然、与敌手的严酷斗争中,造就了民众的强悍气质,他们不会喜爱南方人那种温柔缠绵的歌。
这里有最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据有些学者考证,敕勒川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歌中唱出北方大草原广阔无垠、浑沌苍茫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后面描绘水草畜牧之盛,抓住特点,大笔如椽,并且充分体现出人对自然的自豪。据《乐府广题》说,东魏高欢攻西魏玉璧,兵败疾发,士气沮丧,高欢令敕勒族大将斛律金在诸贵前高唱此歌,以安定军心,可以推想它的音乐也一定是雄强有力的。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bai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北地三才
北地三才: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其中较著名的是温子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温子升,字鹏举,北魏成就最高,兼有北方的质真朴野和南方的婉转流丽之风。邢劭,字子才,由魏入齐,慷慨悲凉,有魏晋之风。魏收,字伯起,多模仿南朝作品,偶有北方特色
捣衣
温子升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远近,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逢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七夕诗
邢邵;南北朝
盈盈河水侧,朝朝长叹息。不吝渐衰苦,波流讵可测。
秋期忽云至,停梭理容色。束衿未解带,回銮已沾轼。
不见眼中人,谁堪机上织。愿逐青鸟去,暂因希羽翼。
棹歌行
魏收
雪溜添春浦,花水足新流。
桃发武陵岸,柳拂武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