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像一个穿梭机,带着盘桓了4年的YQ,渐行渐远,留下一地鸡毛。记忆附在尘埃里,隐于空气中。YQ走了,焦虑却留下来了。
一转眼,爸爸在家“待业”已近1年。一年前,他“底气十足”地说:“不怕,我有积蓄。”追了半年,他讨回大部分的欠薪。公司已难以为继,犹如一个病入膏肓的人,靠吊盐水维持生命。妈妈说:“你的焦虑,跟积蓄没有必然的关系。”追求确定性的爸爸,面对无常和未知的未来,焦虑将如影随形。妈妈做好了心理准备。
头几个月,爸爸像若无其事一般,忙于装饰他几年前买的小屋。装家具,种多肉,买饰品,打造“工业风”的个性化小空间。就当是修身养性,妈妈想。但是,豆腐块般大的房子,很快就被装饰得满满当当, 爸爸似乎又变得无所事事。随着猎头的消息越来越少,爸爸的焦虑也如涨潮般渐渐地漫上来了,空气里也仿佛充斥着焦虑的味道,生活变得五味杂陈。有一天半夜里,爸爸忽然爬起来说:“不工作不行,太丧了。我回原来的公司吧。”妈妈睁开了惺忪睡眼,说:“公司发不起工资,你回去的价值是什么呢?”戏如人生,洞见生涯游戏中的经济大萧条,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经济大萧条时,投资自己,是最好的选择。而阅读,是投资自己的性价比最高的方式。爸爸开始买各种各样的书,他捧起了厚厚的心理学英文原著。有一天,他拿着一本《广东乡村》,指着书中那一帧帧精美的图片,说:“广东那么多美丽的乡村,我们都没去过。旅行,不用跑那么远啊。”
爸爸过去是个闷葫芦,一旦开口,就摆出权威的架势,说一不二。最近却开始尝试和妈妈沟通。尽管他的“沟通”,带着评判、要求,甚至命令,让妈妈极为不爽,但是,有了沟通的意识,就已经往前迈了一步。有一天吃饭的时候,当着妈妈和孩子们的面,爸爸忽然说:“我以后不发脾气了,你们如果发现我发脾气,就提醒我。”爸爸和孩子们约定了提醒的方式-直接指出“你发脾气”。孩子们去研学,不愿意带电话手表,原因是太重了。如果是以前,爸爸一定会不依不饶,唠叨,命令,无所不用其极,非要他们带上才罢休。这一次,当孩子们表达了他们的意愿,并且告诉爸爸,有老师和导游跟着,不会出什么事。爸爸说:“那好吧,你们觉得不用带就不带。”
福祸相依。逆境,带来的是成长的机会。
爸爸有一天突然说,他报了个班,学习心理学,上完了课就可以考证。网上的课程参差不齐,爸爸听到第2次课,就听不下去了。在报班之前,妈妈曾给过他建议,要跟着行业的翘楚学习。爸爸对妈妈推荐的老师不以为然,一意孤行。结果3000多块钱打了水漂。他说:“我要考证,等我退休了,开一个工作室,做心理辅导,加芳香治疗,还有催眠术。哈哈。”妈妈哑然失笑:夜里想了千条路,早起依旧卖豆腐。“你连我的拷问都扛不住,就不用想了。”妈妈说。不解决问题的选项,都经不起市场的检验。
每个人认知有差异,学习方式不同,成长的节奏也不同。妈妈也需要耐下心来,接纳爸爸的节奏。
日子一天天过去,卡里的数字一点一点地变小,然而,爸爸的焦虑却一点一点地减少了。爸爸300多天的“待业”,摁下了暂停键,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段留白,给自己思考和成长的时间。只有成长,才是拂去焦虑的最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