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浪潮》 :雨荀教授播放了《西瓜人》 《打鼓》 《BaiKonte》等有代表性的非洲浪潮作品,并一再强调,“African Musics要用复数形式,因为没有一种音乐形式可以代表非洲,而只是非洲广袤大地的一部分。”
《传统乐器在当代语境中的潜力——以三件莫桑比克乐器为例》:教授认为,自己对于乐器理论的研究,源于自幼的乐器学习,也就是先实践、后理论,先感性感受、后理性思考。“传统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固定在某一时刻。传统乐器的改良,是应对挑战的好方法,给了传统乐器上升和发展的空间。”
《社区移民对非洲大湖区音乐传统的影响》:西方殖民者在版图区域划分的时候,完全没有尊重当地人的文化与感受,于是出现了同一个家族被割裂分离在不同区域中的现象。不同区域的交流变少,使得音乐各具特色。部族在迁徙过程中,随着新人的加入,以及不同地方不同文化土壤的滋养,吸收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印度斯坦古典音乐中的声乐》:教授展示了Gamark,Aakaar等不同拉格唱法的演唱技法与走向路径,也带领大家做了TALA(节奏)的基本练习。她说:“音乐存在于宇宙中,我用心练习,取一支来表达自己,不断的修行,你可以看到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学习印度古典音乐)不是是否毕业或是否拿到学位的问题,我得到的,远比这要多的多,它给我带来平静,安宁,它完全的改变了我。”
《肯尼亚阿米鲁人的割礼音乐》:阿米鲁人的歌与舞都是有意义且具有特定功能的,用于割礼的音乐就是如此。割礼是一个忍受疼痛的过程,也是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过程。一个不能忍受疼痛的人,会给自己的家族带来耻辱。割礼过程中的音乐,有特殊的领唱人员,这不是谁都可以担任的。在割礼结束之后,前往茅屋(休养区)的路上,也会有特定的歌唱,这会帮助割礼者缓解疼痛。疼痛,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而这个过程,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科拉琴与金贝鼓的演奏》:相传,Kora是仙女在洞穴里演奏的乐器,演奏是有固定时间的。Kora的制作非常有趣,是用半只挖空的葫芦,仔仔细细的蒙上皮,钉好图钉,系上12支琴弦完成的。演奏时,仅用左右手的拇指与食指,声音类似琉特,非常纯美。
《会说话的非洲乐器》:加纳阿散蒂王国,有着不为外族人所知的一套神秘语言,这套语言用于祈祷,与祖先沟通,与神灵交流。而这套语言,就是用乐器来完成的。号角的吹法与鼓的节奏型,声音,都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非洲音乐家的表演,展示了其天生的节奏感与乐感,这样快乐的音乐与富有力量的鼓声,让人忍不住随之舞蹈,随之拍手,随之大笑。孩子们听到音乐都会忍不住起舞,成年人却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本能。越来越敏感是困难的,越来越麻木才是简单的。用文字去描述音乐永远隔着一层,就这样把自己完全抛到音乐里,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