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胃肠炎是一组由多种病原体、多种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我国年发病率约为 0.7 次/人。主要表现为腹泻,即24 小时内至少排便3 次,部分患儿会出现发热和呕吐等。
轻型:患儿食欲减退,可有呕吐、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但每次排便量较少,稀薄或带水粪便,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
重型:除了较严重的腹泻、呕吐等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脱水、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表现为发热、烦躁或精神萎靡、嗜睡、神志不清,甚至肢体冰冷、昏迷。较重的胃肠道症状:患儿常伴呕吐,腹泻频繁,每天排便十余次甚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伴有少量血便。
重点关注腹泻和呕吐引起的脱水症状,是临床上常用的观察指标,可分为轻、中、重度脱水。中重度脱水有眼窝、前囟门凹陷,泪少、尿少,皮肤黏膜干燥、弹性下降,烦躁不安或萎靡,甚至出现四肢发凉、昏睡或昏迷等。
引起小儿胃肠炎的病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感染因素又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肠道内感染以细菌和病毒多见,尤其是病毒。寒冷季节,80%小儿胃肠炎由病毒感染引起。
肠道外感染:其他系统炎症也会引起急性胃肠炎。感染后长期和大量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药物难控制的肠炎,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人工喂养乳制品在加热过程中免疫成分被破坏,更易发生肠道感染。
治疗总原则是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愈后需合理调节孩子的饮食,注意气候变化,防止感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避免感冒,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到人群多的公共场所。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和喝生水,水果要洗净后或削皮后再吃,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吃;不要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