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有烟火气的博物馆,这是一家有景泰蓝伴宴的美食天地,这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福地洞天。”如果看到路边一个饭店打出这样的广告,你会不会好奇?会不会走进去?
朋友打算开个饭店,餐饮业多卷啊,怎么才能把饭店开好?他请我帮着出些主意。
我哪会开饭店呢?我不会,但我是做大众传播工作的,大体上知道一些公众心理,所以斗胆帮朋友出了几个点子。
开饭店有“招客”和“留客”的问,“招客”就是让顾客进门,“留客”就是让顾客回头再来。
我和朋友说,“留客”要靠菜品,这个我纯不懂,您另请高明;“招客”我还有些点子,可以试试。
朋友原来是做掐丝珐琅的,也就是景泰蓝,是“非遗”的一种,“非遗”的生命力都不强,所以他也撑不下去了,但有很多精美的景泰蓝作品,有瓶子、有板画,都是景泰蓝精品,有很强的装饰作用,放着也是放着,朋友把这些景泰蓝挂在饭店的墙上,装饰店面。
这些景泰蓝板画非常精美,色彩绚烂,精工细作,铜线掐丝金光灿灿,勾勒出景泰蓝特有的富贵气。其中有一幅大型板画,仿的法海寺壁画,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相当震撼。
景泰蓝艺术品的大规模展示,本来场合就不多,因为相对小众,这些景泰蓝展示场所的观众也不多。而餐饮业则不同,我们中国人普遍地喜爱美食,喜爱那种热热闹闹的人间烟火气。朋友无意间让生命力脆弱的非遗和生命力旺盛的美食牵手,对于景泰蓝和美食,它们是彼此赋能的。
饭店是朋友盘下来的,先前的店面只做了半年就撑不下去了,所以店里装修挺新的,朋友说不想重新装修了,没必要浪费钱。只是,现在墙面是大红色的,柱子是深绿色的,这样的高饱和度,挂上色彩斑斓的景泰蓝板画,确实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可是我支持他的想法。
首先,不仅浪费钱,还浪费时间。装修起码得两个月,花费少说也要大几十万,里外里都是银子啊。
其次,店里布置了上百件景泰蓝工艺品,顾客进门后会被立刻吸引,这些美丽的艺术品,我每次欣赏都会为其惊叹,初次见到它们的顾客,心情应该和我也差不多,第一时间是顾不上看红墙绿柱的。
第三,如若有客人问起装修风格不适合景泰蓝,服务员可以告诉客人,为了不增加空气污染,才没有重新装修。这样一来,客人不仅不会嫌弃环境的“花里胡哨”,很有可能还会称赞这样的环保意识呢。
我还有一个观点,有意思比完美更重要。朋友的店在一条街的东南角,我给朋友策划了“招客”的小广告,从东边来的人可以看到文章开头的那段文字,从南边来的人可以看到“善烹小鲜”四个字。饭店主要做小海鲜和淮扬菜,我想起老子那句“治大国若烹小鲜”,朋友的店不正是“烹小鲜”吗?
朋友听了我的方案,感慨地说:“没见过这样的饭店。”是啊,我也没见过。这个没有重新装修的饭店,从外观上看,似乎有点儿缺乏规划。可是仔细想来,是什么吸引一个人走进一家陌生的饭店呢?是完美的外观吗?我想并不是,吸引人的并不是完美,而是有意思。
朋友的店旁边,是一家比较成功的饭店,两家饭店紧挨着,仿佛一对双胞胎。从外观上,那家饭店以黑色为底色,红色线条勾边,沉稳大气,广告语只有一句简单的“新派京鲁菜”,旁边画了一只烤鸭。我和朋友站在店外端详,朋友一脸的不自信。我给他打气:“如果说人家是端庄素雅的大青衣,您就是活泼俏皮的小花旦。”听我这么说,朋友噗嗤一声笑了。
我们都有追求完美的天性,谁不想要完美的人生呢?可是,追求完美对人的消耗太大了,各个方面都要照顾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拼尽全力做到所谓的“完美”,到底是什么呢?是大家眼里的没有缺点?还是你对自己的十分满意?我想,前者也许能实现,后者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实现的。
追求完美当然包括上进、团结、变得更好等一系列正面价值,但追求完美也容易让人焦虑。由于不断看到自己需要修正的地方,我们很容易陷入“不完美焦虑”之中,并为此疲于奔命;由于时间和精力全部用来填补那些“不完美的漏洞”,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和力气去想: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之所长是什么?
人到中年,时间已经不允许我们像年少时那样,对圆满世界充满向往。哲学家黑塞在《悉达多》中说:“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这个世界上比完美更重要的东西有很多,譬如有力量,譬如有意思,譬如有味道,人过中年再看这些词汇,个个都支支棱棱的有生气,而完美反而让人感觉滋味寡淡。
就说有意思这个事吧,好几个人跟朋友说,您得把店面的墙刷一下,起码刷成白色,挂上色彩绚丽的景泰蓝板画,多好看,比这大红的墙好看多了。这话对不?特别对。谁都知道斑斓的画面素白的底色是最衬的,但是不用重新刷墙。除了刚才说的费钱、环保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着这样的“不完美”,热心的顾客会跟服务员、老板说——店面装修不行啊,配不上这样美的画啊——然后服务员和老板就会跟顾客说,我们是因为环保考虑才没有重新装修。这样的场景想象一下,店里得有多热闹,老板得有多忙。多么有意思。
卖个破绽,让顾客多多“搭理”,这些红墙绿柱子负责干这个事。
我给父亲写信,也是一样,如果追求做一个“完美的女儿”,我就应该陪侍在侧,但是,我还想“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所以,我选择精神陪伴,选择和父母分享我的生活、我的思考,让他们的生活和我一样有意思。
在完美和有意思之间,我选择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