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听上去很崇高,还有各种名人故事加持,但其实很多只是事后总结,并不一定适合你。有意思就不一样了,它们来自你的内心感受,让你觉得有意思的事,意义往往也就藏在其中。
自我决定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除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有独特的心理需求。我们的内在动机里天然蕴藏着三种需求,即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拿上班来说,什么工作是你愿意主动去做的呢?自主感会想:“我能不能自己掌控工作节奏和内容?”胜任感会想:“这件事我能学得会、搞得定、做得好吗?”归属感则会在意:“我喜欢和这群人工作吗?”“我觉得服务这群人有意义吗?”这三种感受越强,这件事对你就越有意义,你的心就会主动给你摇旗呐喊,这叫作内部动机。不过这个世界上完美符合你心意的工作不好找,大部分工作给你的感受是:“我就是为了挣点钱。”为什么挣钱呢?因为不挣钱就没饭吃、没钱花、不自由、“注孤生”[插图]。这种为了外部原因(如收入刺激、父母夸奖、社会荣耀等)实施的行为,驱动的就是外部动机。“人为什么做他们所做的事?”我们做大部分事情,都是内外动机的结合。一件事内部动机越多,这个人的表现和创造力就会越好,也越持久、越容易成功。
这就是为什么,你越是把过程本身当成奖励,表现就越好;反过来,越是求结果,越是给自己设定“一定要成功”的框框,越会“死”得惨。你现在明白为什么那些“我要一年读100本书发圈”“我要每天6点起床打卡”的动作,往往最后坚持不下来,坚持下来也收获不多——因为你的动机更多的是在炫耀,而不是享受。
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说的是内在动机的指针比外在动机更灵敏,更指向成功。所以,为自己制作一个“有意思问题清单”,问问清单上的每件事情:有意思吗?• 在毫无压力的时候,我也愿意这么选吗?• 如果有代价,我愿意付出这个代价吗?• 这件事的难度我搞得定吗?我能持续在这件事上做得很好吗?• 我有足够的资源吗?• 我喜欢和这个领域的人在一起吗?当遇到新选择,你不妨试试看这些“有意思”的问题。它们像一个漏斗,帮你把事情筛了一遍,留下的就是最接近“有意思”的事情,也是最好的选择。有意思,就是你的那把尺子。你经历的“有意思”的事情越多,你就拥有越大的自主权、能力和安全感,你也能慢慢打开更多有意思的事,让生活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至于那些正确而无感的事,可以先放一放。它们要么还不到时候,要么根本不是你的菜,要么根本就没那么正确。你也许还会担心,如果一直这么有意思,是不是就没法成为一个有大格局的人?不会的,人生好像爬山,你坐在家里打算怎么爬珠峰,怎么能想得明白?你要做的是先爬自己能搞得定的香山;在香山顶上,你也许会遇到人邀请你去爬五台连穿路线;在那里,你有机会遇到专业登山队员,他们会告诉你可以去四姑娘山训练试试看;最后,你也许真的有机会冲击珠峰。这就是人生的“爬山算法”:全力以赴地爬上你目之所及的一个小山头,你会看到更多的山,看到下一个山头和路。就这样凭着“有意思”一个个地把你关心的事做到极致,你会走到你想象不到的高处。所以,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别想什么大意义,先成为一个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