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听了一本书:《恶俗》。于我而言,恶俗是一个严重贬义的词。虽然生活中有很多肤浅的事物,但是被评为恶俗的,似乎不多。在了解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在如今的商业社会,恶俗充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书中描写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状况,放在如今的中国社会,这些评论依然适用。
作者保罗·福塞尔被认为是一名英美文化批评方面的专家。 他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案例,为我们展现了美国90年代流行的恶俗文化,并对恶俗文化进行了定义,分析了恶俗之所以能在美国泛滥的原因。
作者认为,恶俗就是将本来糟糕的东西装扮成优雅、精致、富于品味、有价值和符合时尚的东西。恶俗是商业社会中的某种独特现象,它的出现也与民众轻信媒体、轻信专家的特质有关。当商家、媒体等一起,把一个本来不好的东西宣传为极好的时候,人们就不自觉地落入了恶俗的文化圈套。
坏的东西本身并不都是恶俗的东西。一个发了霉的苹果显然是不好的,但这个发了霉的苹果并不恶俗,因为坏食物大家不会吃,丢掉就行了。但是,如果一旦某个餐厅把发了霉的苹果炒作成餐厅的特色佳肴,并且邀请很多专家,鼓吹变质水果是一种健康的新时尚,那么这个就变成典型的恶俗了。
高档餐厅里华而不实的服务、各城市争先拔地而起的奇怪建筑,本质上是对资源的浪费,是对形式的盲目追求,是一种恶俗。如果我们选择书籍,也绝对要避开那些依靠作者自吹自擂、标题党而火起来的所谓畅销书。这些没有真才实学的读物,本身是恶俗的“精神鸦片”。在作者看来,好书绝大多数是在艰苦而孤独的创作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作者认为恶俗在美国成为流行文化的原因有两点:(1)美国基础教育薄弱,文盲率高。(2)电视节目不断强化娱乐功能,无法提供出高质量的节目。而依靠和习惯通过电视来接受信息的美国民众,也就只能越来越随波逐流,对恶俗的文化和事物缺乏判断。
听完这本书,我不禁感慨,虽然作者和我们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但却面临同样的社会现状。
现今的中国社会,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不识字的人凤毛麟角。但随着各种媒体的流行,人们却越发变得迷信专家和网络。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盲,但严重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媒体刮什么风,他们就下什么雨,从来不肯挖一挖事物背后的本质。也不肯真正研究一下所传信息的真伪。
有的媒体人为了点击量,有的出版商为了销量,总是会扔出一个吸引人的标题来博人眼球。但之后我们却发现,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才华都用在了拟标题上。作为主体的内容却空洞无聊,甚至不知所云。
也有很多活跃在屏幕的名人们争相出版作品。不论自己思想是否达到了某种高度,不论自己文笔如何,都把自己当成了生活的智者或者文豪。本着对出名和金钱负责的精神,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文字作品,并进行出版。什么对文字负责,对读者负责,根本就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
仔细思考之后我发现,造成恶俗的原因有很多,有个人的,有行业的,有教育的,有法律的……就连鲁迅先生对这个恶俗的社会都没有太好的办法,何况你我。但这就是真实的社会,恶俗什么时候也不可能杜绝。不过,我们却可以试着不做那么恶俗的人。
阿瞒 第十五篇作业 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