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我们人类在内,所有的生物都在呼吸。一呼一吸间,吐故纳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完美交换,维持着我们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试想一下,如果只吸气,不呼气,是不是很难受。
就好像现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打开手机、网络,大量的信息如潮水般向我们涌来。我们如果只接收而不转换出去,就会进入一种没有空间再接受新信息的状态。
阅读也是这样,一味地读,只会让我们的大脑被知识一层一层地覆盖,最后除了一脑袋“浆糊”,还是觉得头脑空空。
这样的状况,像极了那个永远在抱怨:“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书,最后什么都没记住”的我。
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术》给我们支了个小妙招:吸气后,呼出来就好;读进去,写出来就好。
信息被我们接收,转换成自己的技能并运用,就是收获。
呼吸读书法,真的是太形象了。
对于我现在来说,读书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输入、内化到输出,才是一个完整的循环。
阅读中,输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摘抄:将书籍中的内容简明扼要的概括,并呈现出来。
为了输出的精彩,输入的方式也是有法可循的。《快速阅读术》中的“呼吸式阅读”四步骤是这样说的:
“一行采集”,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段
阅读中,将书里打动你的句子,记录下来。开头标明页码,后面是文章内容。最好不要长篇大段的,尽量短小精悍。
“一行精华”,采撷最精彩的一行
“读书之魂,凝于一文”,阅读的妙处,就是在于邂逅那“一文”。在你的采集中,找到最能触动你的那一行,对于你,就是书中最有价值的精华。
“一行评论”,回味重要段落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内容,看的人不同,感悟也不同。
就算是同一个人,今天看的感受和过一段时间再看的观点也会不一样。
所以,及时评论,记录下对“那一行”产生共鸣的原因,留下你阅读的心路历程。等你以后再回看时,就可以唤醒你当初阅读时的记忆。
“自我评定读书足迹”
每一次读书,我们都摘录了不同的精华,留下了不同的感悟,但是它们之间却毫无联系。
这和我们阅读、学习,建立知识体系又似乎是相悖的。
印南敦史建议,每看12本书,就进行一个回顾,让我们从这些摘录中找到互有关联的地方。
回顾评论时,我们就会发现哪些书籍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哪些观点是我们最关注点,哪些地方还可以加深。这对我们的认知又是一个提升。
养成阅读习惯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遗忘阅读时的感动。那些让自己或心潮澎湃、或热泪盈眶、或掩卷沉思的句子,必定会长久地被珍藏。
笑薇老师曾安利过一个写读书笔记的好方法:摘抄、用自己的话概括、自己的感想,和印南敦史的呼吸读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呼吸读书法,以后的读书笔记就是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