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从此段足以见出子路的忠厚老实,也见出长沮对孔子的态度。孔丘即孔丘,四海八荒,千秋万代,就只有一个孔丘,为何要加一“鲁”字。长沮明知故问,已显露出对孔子的不满,子路却不觉,亦或是已经觉知,却依旧老实作答。也许他们师徒在行大道的过程中,已遭遇过太多的不屑与嘲讽,甚至是攻击,所以早已坦然处之。
荷蓧丈人见子路“拱而立”,便“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见其二子焉”,孔子正是因为这一点,才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丈人因子路的谦恭态度而令其留宿,盛情款待过后,更是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来拜见了子路,此处绝不是多余笔墨,它恰恰显示了丈人知礼、重礼的一面。至此,我们方明白,丈人与孔子的理想应当是一致的,他们都希望以“礼”治天下,所以孔子才立即派子路返回去见他。从这里见出孔子对同道之人的珍视,也反映出了乱世之中“知音少”的孤独之感。然而,他们终究是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不是出于深深的无奈,丈人也不会选择避世,然而于行动中,却总是不忘礼法,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既然无力改变,那便远离浊世,独善其身,也为子孙后代保留一片精神的净土,我想我们在急着批评他们的避世行为的时候,不妨想一想,大多数人会怎么做,不流于世俗已是巨大的勇气。“时势造英雄”,乱世之中,有才干的人,大概都想分一杯天下的羹,正如老子所言:“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而丈人却为天下守住了一片净土,让我们不至于太过悲观与失望。所以,退与守也是一种智慧。有人退守一隅,自然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孔子的选择是为天下百姓四处奔走,这需要更大的勇气与毅力,他明知不可为,却偏偏为之,即使遭到冷眼、驱逐,面临生命的威胁,也不“悔改”,这便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胸怀吧。他做到了“无我”,正因为“无我”,才能不断在人们的生命中延续。
耰而不辍,植其杖而芸。
天下大乱,什么东子都是抓不住的,唯有切切实实物质的东西。《论语》这几则里很巧妙的两次写道“耰而不辍”“植其杖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