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每天都在百词斩上像模像样的背几个单词,偶尔也拿出儿子的英语卷子和他PK一下。这大概是缓解中年人内心危机感的一个手段。
回想起读书时,我并不爱学英语,高考英语成绩也一塌糊涂。到了民航学院,英语老师年轻漂亮,我对于英语学习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好景不长,我们的英语老师怀孕了。她欺骗了我,我这么努力的学习英语,她却怀了别人的孩子,我痛恨这种被别人背弃的感觉。
换了英语老师以后,我立刻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印象比较深的是课本之外有一本辅导教材,上面有课后作业的答案,我被老师拎上黑板前回答问题。运气实在是差,参考答案出现了拼写错误,最终英语老师一脸鄙视的说:“你还能干点什么?连答案都能抄错。”被人鄙视的感觉很糟,自此我就不怎么去上英语课了。
后来到了大二,有些英语好的同学提前过了四级,默许的英语课可以直接不上。我立刻伪装成了已过四级,也不知道是在骗老师还是在骗自己,反正自此英语就再没学过。
大学期间我虽不用功,但运气一直不差。英语考试也给过我很多机会,怪只怪自己没做好准备,没能把握机会。
第一次,那年的英语三级考试特别难,班里一大半都不及格,校方妥协,三级的分数乘以100再开根号作为期末成绩。大概相当于每人加了好多分,且分数越低加的越邪乎。分数公布时,我是53分,心里正欢喜的盘算着5300开根号怎么也得70+。可是,英语老师却冷冰冰的说:“你这53分是已经加权过的。”我用算法反推了一下,原始分数大概只有28分。
我还有两次处心积虑冲击四级的机会,结果,第一次考场被排在了第一排,就在老师眼皮底下,成绩也很真实、骨感。
第二次参加四级考试,天时,地利,人和。没成想一个战术上的失误葬送了我唾手可得的四级证书。考试一开始是听力,我不慌不忙的写作文,想着过一会找机会,把选择答案抄一下就行。没成想,那一年四级考试改了游戏规则,考完听力过了一会就开始收选择答案的答题卡,我一脸懵逼的交了白卷。悔不该,之前的四级辅导讲座都没去听,连考试流程都不知道。
最终,一直到大学毕业时我连三级都没过。工作以后也因为英语的拖累,数次与培训、晋升的机会失之交臂,一直干着民航的蓝领——航线维修。
为数不多的记忆是大学时,英语的听力课,除去平日里那台只能收听英语听力的小破无线电之外,听力教室的设备还算相当不错。上听力课时,美滋滋的放一盘喜欢的磁带(原版的10元一盘那种),我正陶醉在这种对抗教学的欢愉中,忽然老师在中控台一个操作,机器被锁死。摘掉耳机,听见老师说,同学们,这一段我录到大家的磁带上。紧接着,机器就吱吱嘎嘎的开始录制老师的听力内容。我手忙脚乱的按动各种按键,机器好无响应。眼看自己心爱的磁带被录成听力,情急之下,我拔了桌子下面的设备插头。老师那里中控台立刻显示出了故障,她直接点名质问我,只能装傻,几经折腾,我才拿回了自己惨遭蹂躏、残缺不全的磁带,心痛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