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3 星期六 阴
这一期教师共读的书目是《书择十本:20位教师的阅读私语》,它是《中国教师报·教师成长周刊》“十本书”栏目中发表的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的读书文章。
这本书已经进行了十三天的共读。对于我来说,这短短的两周其实一点儿都不难坚持,每天阅读一位教师的读书故事,仿佛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虽不同又相似的人生,关于书和读书便深深地烙印在自我意识里了。
每个故事都提到了不少有益的书,这些书虽各不相同,但都在作者生命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个性化书单组成了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每个人的思想成长史,也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隐秘的河流之一。
今天阅读打卡的是《书择十本》第三篇中《转动命运车轮的书》这篇文章。文中有些句子读来很受鼓舞,比如,“人生就像一个磨盘,底盘是科学,上盘是艺术,中轴是哲学。”到这里,已经看到多位作者提到“哲学”书籍,不免产生了好奇。一直以来,哲学在我们眼中都是高大上的代名词,一般人读不太懂。可是,这些老师都在推荐这一类的书,想必真的是有必要的。我想,后面也可以选择来读一读,在哲思中熏陶熏陶,指不定也有一番顿悟呢。
比如,“读书终究是自己的事”“不要拿‘我没有办法'作为借口”也使我再一次坚定了自己的心性。想起这段时间的共读,尽管每天都会在微信群里提醒阅读打卡,每晚汇总通报,但仍然有近一半的老师无视,这虽不是什么原则上的大事,但读书真的就是自己的事,想读愿意读真的在读,都是发自内心的驱动。
假如一味给自己找各种没有读的原因,并且没有补上的话,我想那只能说明此人是没有阅读习惯的,更谈不上阅读爱好了。可是,这又能怎么样呢?书发给你了,阅读时程给你计划好了,你爱读不读,我也不能拿你怎么样。就像养花,人人看着盛开的花朵心情愉悦,但又有几人能够亲手把这些花儿养到开放呢?所以,阅读也不是人人都爱好的,它终究只是自己的事,能做到很好,不感兴趣也可以理解,不必强求。
其实,学生时代我几乎没有读过几本课外书,一则因为家里没有一本藏书,二则求学经历中,没有遇到一位引导阅读的老师。从小学到初中,再到师范,正是阅读的黄金期,就这么遗憾地度过了。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的语文老师能够鼓励多读书,我的阅读存储也会多一些吧。家里的书基本上都是近十年添置的,一半是为女儿买的儿童文学和名著,一半是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还有一些杂书。
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良好阅读启蒙,也没有什么阅读经历的人来说,大概对此是无感的吧。以前在乡镇小学任教时,身边都是一群朴实的农村教师,所见所闻圈子太小,压根儿就没有多少读书意识。直到调入现在的学校,眼界才打开了。第一次拿到学校发给每个老师的苏大师的《给教师的建议》,作为暑假共读的书,当时我心里窃喜,毕竟在乡下学校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的。
此后,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组织一到两次的集体共读,我也逐渐知晓了一些教育家的名字,渐渐走进了阅读的世界。近五年,先是跟着团队一起读,后来听闻一些好书,自己自发买来读,所以家里的书猛增。虽然起步晚,但现在一日不读,总感觉心里不踏实。我想,这就是习惯使然吧。
读书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无需他人监督,应该不用扬鞭自奋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