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号:【克哥终身成长】欢迎订阅,让终身成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你好,我是克哥。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每次跨年的时候,都会憧憬又悔恨地对自己说,新的一年,一定要不一样,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每年的计划都同样无法得到执行。
前一天晚上发誓自己一定要早点起床,改变自己,结果第二天还是起不来。经常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
知道读书和运动有好处,知道如果不改变熬夜的习惯,会对身体不好,也“知道”该怎么做,但依旧没法改变。
为什么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总是很难呢?
《了不起的我》中,作者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改变,首先需要我们意识到,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拥有选择的自由。
你一直都有选择,甚至你告诉自己,我没有选择,那也是你的选择。
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把对「选择的控制权」拿回到自己手中,这是开始发展与改变自我的前提。
进一步来说,人的躯体中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一个是理性的,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就是「大象与骑象人」。
如果人的理智,想要达成改变的目标,就需要了解“情感”这头大象,利用大象的“特点”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改变将会变得非常困难。
首先,它的力量很大,一旦被激发,理智很难控制住它。
第二,它是受情感驱动的,既容易被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驱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等积极情绪驱动,它是改变的阻力,也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契机。
第三,它受被强化了的经验支配,只承认切身体会过的「经验的好处」,而不承认理智构造的「期待中的好处」。
所谓期待的好处,就是我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好处,它没有发生,也没有具体的经验去佐证它。
但是经验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的,就像我们玩游戏、刷短视频所带来的感官愉悦。
同时,期待的好处是抽象的,而经验的好处是具体的。期待的好处在未来,而经验的好处在过去或者是当下。
书中还提到一个「斯金纳鸽子」的实验,
刚开始鸽子的行为没有目的,但是一旦做了某一特定动作,驯养员就会给它食物奖赏,
久而久之,它就会不断重复这一类的动作,它的动作,被奖励强化了。
人的行为也是如此,“强化”是经验的好处,一旦我们的某个行为获得了「好处」,
它就会被保留到经验里不断形成「正反馈」,进而不断加深去做这个行为的倾向。
经验的好处是会通过强化来进一步塑造我们的行为,让我们行为的改变变难。
这是好事,但也是坏事,取决于你的行为习惯是好还是坏的。
「改变的本质」,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
而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到它。
一切体验的经验所带来的信息浓度,都是非常高的。
所以「微习惯」背后是有非常强的科学原理支撑的,它会把难度降低到你的能力值之下,进而带来新的行为习惯。
读书两个小时很难,但翻两页书的行为,根本不需要什么意志力,也不需要什么能力,
但是你只要做,就会带来自信心和进步,只要有进步,就会有正反馈,就会有不断地提高。
其实改变也很难一蹴而就,因为它是源自于过往点点滴滴的积累,我们需要接纳这一点。
我们只要每天比昨天变好一点点就足够了,积累量变等待质变的发生。
而旧经验之所以根深蒂固,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是「心理舒适区」,大脑背后的运作原理也是如此,它想要追求稳定。
真正的心理舒适圈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
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布,他已经适应了监狱生活,在出狱后,因为适应不了外面的世界而选择自杀。
可能生活已经改变了,但我们还使用着以前的应对方式,最终导致了很多悲剧的发生,
所以只有我们改变「应对方式」,才算是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的最大好处是控制感,安全感,这是人的本能。
所以我经常说做「日课」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你可以通过「自我管理」掌控自己的行为,进而获得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的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