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他们行事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是最终的目的和取向是相同的。首先,五祖的大弟子神秀对于成佛的思想和方向提出了他的观点:“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事,勿使惹尘埃”。每个人本身就是佛,假如,心是一面明镜,那么你就要时时擦拭他,不让他感染私心私欲。很明显,这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这也就与《大学》与朱熹说的相似,这统一都可以成为“渐修”的一个过程。
而佛家的六祖慧能为佛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思想以自己去领会佛法,去体悟佛法为主,是在自己心中的如打坐、修蝉,这也就是“顿悟”。在儒家中,玉龙溪的四无与之是很相似的:“心是无善无恶的心,意是无善无恶的意,知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这都是本心为空,而后顿悟的过程。
而王阳明的四句偈是与这两人不同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种思想是与“渐修”有些类似的,但是这又毫无“顿悟”的感觉吗?王阳明在去龙场之前,可以属于“渐修”的一个过程,而在龙场悟道时,又与“顿悟”相似了。所以从根本来说,“顿悟”和“渐修”不能完全分开。
王阳明的弟子王幾也提出了观点:当本心是无善无恶的时候,那么从心而发出的意,知,物应该都是无善无恶的。很明显,他也“顿悟”了王阳明的思想,人本心本意都是无善无恶的,只是在与环境交互交融时,出现了善和恶两种分别,有可能会被私心私欲走向行恶的道路。但是当一个人顿悟后,从心到物全部都是无善无恶的,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这真的完全可能吗?那么,王阳明为什么还要提出与之不同的观点呢?这其实就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顿悟出真理,天理的,想要顿悟出天理,一定是需要有很高的悟性和智慧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于是,王阳明,提出的“渐修”就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方法。要不然让那些不是很聪明的人去行恶,那肯定是不行的,每个人都需要磨镜和修炼。
在每个人看来,人生而为人,人人都应该体现自己的高贵,而不是只有外显出他的生物的本能性。而往往外界因素迫使人们不能使他们觉察自己的高贵。于是就就出现了种种变化,这是流血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