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在《红楼梦》中的出场并不算多,仅有的几次现身也是以或明或暗的形式,曹雪芹在她身上的笔墨很少,与黛玉、宝钗湘云等的浓墨重笔的描写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是,她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排名可以看出其地位不容忽视。仅仅排在了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湘云五人后面。
这样一个出场极少的人物,曹公却将其排在了第六名这样超绝的地位,我们如果对《红楼梦》有稍微的了解,就应该知道,书中人物的命运集中在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判册中。所以,妙玉在书中绝不像她的判词那样简单。她的存在,体现了曹雪芹的匠心独运。
在大观园建好以后,林之孝家的在跟王夫人介绍妙玉的身世时这样说道: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
借林之孝家的之口,我们可以看出,妙玉遁入佛门是身不由己的。自小体弱多病,身子总不见好,才被迫身入空门。
而妙玉又是如何进入大观园呢?在第十七八回提到,因为元妃省亲,贾府大肆修建大观园,因而也买了一些小尼姑和小道士,而妙玉则置身于其中,得以进入贾家。
妙玉在书中的出场少得可怜,身世又极其卑微,这样的人本应该引起大家的呵护、怜悯,可是,书中的人物对她褒贬不一,比如一向如槁木死灰般的李纨,脱口而出:“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连同妙玉亦师亦友的邢岫烟也这样评判她说:“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
其实,妙玉在前面八十回的出场大多与宝玉、黛玉紧密相关,因而,通过分析这些事件,有助于对妙玉这个人物的理解。
一、黛玉的同情与理解
黛玉与妙玉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看到刚才提到的林之孝家的对妙玉的介绍,如果略去“带发修行”、“买替身”、“入了空门”、“法名妙玉”这几个关键词,是不是完全符合黛玉的特征?
我觉得两人的相似主要体现在几个点上:首先,两人家世同属显赫。根据刚才的介绍,可以看出妙玉出生于读书仕宦之家。而黛玉呢?祖上承袭列侯,父亲林如海是科举出身。因此,二人都是书香门第,钟鼎之家。
至于身体,林妹妹自幼体弱多病,按她自己的话说便是:“我从会吃饮食起便吃药。”可知,黛玉身体孱弱,这也是以后宝黛爱情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妙玉,因为自小多病,用了替身也总不见好,因而才迫不得已入了空门。
在经学造诣上,黛玉蕙质兰心,论禅颇有心得。之前宝玉在心情郁闷之时,悲痛之余写下了“无可云证,是立足境”之句后,黛玉在后面续上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可见,黛玉是极聪慧的。至于妙玉,更不用说。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黛玉与妙玉之间是有很微妙的关系。她们的区别之在于,是否入了空门。
另一方面,黛玉与妙玉内心深处同样充斥着关于人生的漂泊感。黛玉虽然在贾府吃穿不愁,但是却始终无法融入,在第四十五回中,宝钗看到黛玉身体虚弱以致生病时,好意劝她吃些燕窝粥,并且告诉黛玉自己与她一样的处境。却招来黛玉的一顿抢白,认为宝钗有母亲、兄弟,而自己父母双亡,吃穿用度都要依人脸色,因而只能谨言慎行。
通过这样一通对白,可以看出黛玉对于她自幼成长的大家族,是没有认同感的。内心依然等同于客居。
而反观妙玉,也是一样。甚至,还远远比不上黛玉。她的客居意识除了有来自故乡、亲人的分隔,还多了一重佛门与世俗的障碍。而后者的打击则更为致命,出家人本该无家。倘若安心遁守空门,也就无牵无挂。可是,妙玉的内心明明是深系滚滚红尘的啊!这种与尘世阻隔的客寓感,难免会生出悲哀、自怜之感。
所以,黛玉对妙玉颇有些惺惺相惜的感情。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栊翠庵茶品梅花一回中。
想那黛玉平日里目下无尘,伶牙俐齿,在语言上是从不让人的。可是在妙玉的耳房里,当妙玉拿出自己珍藏的梅花雪请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品尝时,一向聪敏的黛玉问了一句:“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态度尖刻,冷笑了一下,回击了一堆的长篇大论。
“你这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想那黛玉是何人?出了名的多愁善感。这段话若自宝钗口中说出,那又是一番天翻地覆、星月无光。可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黛玉的反应,若说黛玉是大俗人,想必黛玉本人以及雪芹是不认的。各位看官估计也要气得跳墙,可是自妙玉的口中说出,黛玉竟丝毫没有回击,只是小坐了一会儿,拉着宝玉走了。
这里其实可以感觉到黛玉对于这个孤苦无依的女孩子,是有谦让在里面的。甚至是感同身受的怜惜。包括在凹晶馆联诗,黛玉对妙玉毫不吝啬赞美,夸赞妙玉为“诗仙”,这样的谦恭与往日并不多见。里面饱含着敬与爱,更甚者还有心有灵犀的同情、理解。
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