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刚刚二十出头,年轻的我常常思考一个小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你一定听说过:
一个乞丐在沙滩上晒太阳,有个富翁抱着孙子走过来对乞丐说:“你那么年轻为什么不干点正经事呢?”
乞丐问:“什么是正经事啊?”
富翁说:“你可以打工挣钱呀。”
乞丐问:“挣了钱干什么?”
富翁说:“挣了钱可以买条船打鱼。”
乞丐问:“打鱼做什么?”
富翁说:“打鱼卖了钱可以盖房子取媳妇生儿子,再给儿子娶媳妇生孙子啊。”
乞丐问:“再然后呢?”
富翁说:“再然后就像我一样抱着孙子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啊。”
乞丐哈哈大笑,说:“我现在就以经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呀。”
起初,觉得乞丐的话很有道理,折腾来折腾去,无非就是为了舒舒服服地晒太阳,享受生命的恩泽。为了这个触手可及的享受,何必要去“争名夺利”,费尽周折,劳神劳力,“躺平”即可。
不过,总还是觉得有点不对劲。
遇事时,在被动与主动情绪的拉扯之下,到底怎样过一生,如乞丐?如富豪?疑问依然盘旋在心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的增加,渐渐体悟,虽然同在艳阳下,两者对太阳的感受,对周遭环境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却是截然不同的。因为经历不同,心里路程不同,对生命的感悟完全不同。
体验——对,就是这个词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人生来一趟不就是为了丰富的体验,“全力以赴、懈怠慵懒、温暖、甜蜜、无情、冷淡、积极向上、随心所欲、悲伤、焦虑、兴奋、快乐……”,成功与失败,自信与胆怯,所有事情引发的感受,所有人际生发的情感,这一切酸甜苦辣的体会,不就是人生来一趟的礼物吗?
勇敢的去经历,去体验,才能打开上天赠予的生命礼盒,才会慢慢认识自己,看见一个日新月异的自己。
原来,生命的诞生,一生的奔波,终究是借助相遇的人与事,寻找自我,寻求真我。
02
人到中年,再次听闻这个故事是在吴丽敏老师的新书解读中。
吴老师讲完这个故事说道:如果你觉得乞丐说的有道理,那么可以断定,你现在正在过着被生活推动和裹挟的生活;如果你觉得富翁说的有道理,那么相信你有你想要的方向,你的潜力正在澎湃着,等待着被开发。
看似最后相同的结果,都是晒太阳的人生终点,但是富翁和乞丐最大的不同就是:人生的体验,智慧的积淀,能力的发挥和对这个世界的贡献。
当然,也因为这些的不同,两个人精神维度自然也有着质的不同,感受到生之欢愉的快乐也更是不一样的。乞丐的快乐是空虚无聊的,而富翁是实实在在的愉悦,发挥了自己的价值,老年享受天伦之乐,守护和陪伴着后代的生命,感受生命延续的希望。
那么如何注重活着的价值,怎样充分的享受生之欢愉呢?吴老师的答案是:建立观念。
亚隆说:“你只有聆听心灵地下室里野狗的狂吠之声,才会变得更智慧。这句话就像尼采说的越扎根黑暗,越向往光明。去穿越人性深处的至暗,穿越生死的意义,是我们生而为人的终极议题。而如何去穿越生死两界,我们需要乘坐的是-----观念的潜艇。
观念,是一个神奇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如果掌握得当,就可以洞见和穿越历史,人性,帮助我们找到意义,让活着变得积极。
有人说过,“知死方生”。如果连死都不知道,活着就变得没有意义。就像一件事情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就会变得无所谓。
这让我想起了史蒂芬柯维提出的原则之一“以终为始”——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
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专注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换句话说,就是想清楚了目标,然后努力实现之。
我们脑海里先有人生的最终期许,再用行动去一笔笔将未来绘制得更清晰,直到实现这份期许。
同时,我也想到《野蛮进化》中,作者例举的那些在某些领域顶尖的人物,他们持续不断地锤炼自己,就是将目标与过程统一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享受过程,在他人眼中的辛苦劳累、艰辛苦难,对他们而言并非如此。
我们看到,坚定的信念可以让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变得踏实、稳定和自信。而这份稳定和自信,又恰恰是活着的立足之本,也是生命活力快乐的基础。
有个问题是这样问的:如果有一天你死了,可以让后人为你撰写墓志铭,你希望你的墓志铭是什么?
吴老师说:“我希望我的墓志铭是这样的六个字:努力过,快乐过。 ”
一听,好有力量的六个字。
努力过,看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不再自我设限,不再总是退缩在舒适圈内。
快乐过,享受生命中所有的经历,世间美好的事务与情感,也享受承受痛苦之后的豁然醒悟。
生命之欢愉,动人心弦。
亲爱的小伙伴们,你的墓志铭将会刻上什么呢?你又打算如何享受你的生之欢愉呢?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第40篇,1799字数,共累计79960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