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网络上有个视频曾风行一时:一对台湾情侣到南非旅行,在出租车上用手机播放罗大佑的《恋曲1990》,没想到黑人司机大感兴趣,连连追问,原来这是他母亲最喜爱的歌,他小时耳熟而不能详,突然听到,亲切不已。台湾小情侣估计也和华语世界的听众一般大吃一惊:在遥远的南非,竟也有罗大佑的陈年歌迷!
以这样的段子来描述罗大佑在华语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当然绝不贴切,略见一斑而已。作为一个动辄被冠以华语乐坛“音乐教父”的男人,一个周杰伦、李宗盛、许巍、老狼都自称曾是他粉丝的音乐人,罗大佑鲜活一面似乎已经随着标签化而板结,仿佛历史深处一尊神像,神情严肃而单调。我们似乎忘了他年轻过、愤怒过、挥洒过才情,黑衣怒马纵横江湖,那个在《今夜不设防》中与黄霑等人谈笑风生指桑骂槐喝洋酒弹钢琴唱红歌的罗大佑,如今只存在他的老歌之中。
今天重听罗大佑,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华语乐坛堪称伟大的音乐人。
第一首 《爱人同志》
罗大佑的歌中,我独爱《爱人同志》。其音乐技术成熟,爱情与政治主题互为表里融为一体,与中岛美雪《给我一个永远的谎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单独作为诗歌也十分可观。爱情所以能与政治甚至宗教相提并论,可能因为本质上它们都是对“结合”的一种信仰和想象,人们对于宗教和政治领袖的真爱,并不稍逊于二人世界的爱情,或者三者本质并无不同?因此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年轻人总是成为政治和宗教运动中不竭的新生力量罢。
《爱人同志》曾作为电影《棋王》(梁家辉、金士杰主演)开头的背景音乐,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想必印象深刻。歌曲本身虽然更像是八零年代的台湾文青对七零年代大陆的想象和诠释,但它的狂躁节奏、旋律进行、歌词推演竟能与七零年代癫狂场景完美契合,产生绝佳的反讽和警醒作用,简直如有神助。
《爱人同志》的同名专辑发布于1988年,歌词中夹带大量大陆的政治用语,送交台湾审查部门竟然一次通过!这反映的是台湾战后政治经济结构的剧变,也隐隐预示着台湾流行音乐去政治化、泛娱乐时代的到来。就在同一年,小虎队出道,这个以模仿日本少年队起家的男孩组合,即将席卷华语乐坛,爆发出令罗大佑相形见绌的影响力——从政治桎梏下解脱出来的人们,很快就一头扎进了物质至上娱乐至死的怪圈。
PS 《爱人同志》与《皇后大道东》(1991)这两首旨趣近似的歌如果并列起来解读,相信会很有意思。
第二首 《鹿港小镇》
罗大佑开创了一个时代。1976年出道的他1982年发行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打破了当时流行的民谣曲风,对民族、时局、传统、社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思考和批判,给台湾乃至华语世界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反省与思考,社会反响强烈,他由此被誉为Bob Dylan(美国著名民谣歌手,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式的“愤怒的抗议歌手”。《鹿港小镇》是《之乎者也》中的第一首歌,得到广泛传唱,也是他第一首“政治”意味浓烈的歌。歌词中最惊心动魄的几句,莫过于——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
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以及
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
砌上了水泥墙
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
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
其中对城市化负面影响的批判之辛辣,揭露现代化傲慢自大的面目之彻底,罕有其匹。传唱日久,人们渐渐忘却和淡化其愤怒,转而强化字里行间的淡淡哀愁。彭佳慧曾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翻唱,坦白说,铁嗓巨肺也未必能将这首歌的凌厉完全发挥出来——假如她和罗大佑的心跳不在一个频率上。她翻唱时的情绪,用来唱汪峰的《北京北京》或许更合适些。
第三首 《追梦人》
《追梦人》,台湾电视连续剧《雪山飞狐》(1991年)的片尾曲,词曲作者都是罗大佑。这首歌堪称华语经典,翻唱无数,随手列举,都是感人的版本。连唱功甚惨的韩寒也忍不住唱过一版。看来这首歌完全可以登上八零后的挚爱歌单了。
《追梦人》一开始名为《青春无悔》,后来罗大佑硬生生加进四句歌词,并修改了个别词语,重新编曲并改名为《追梦人》。
如此大费周章,只为了纪念一个人,三毛。
1990年《滚滚红尘》公映,编剧三毛,配乐罗大佑,两人的合作成就了一部影史经典。次年,三毛猝然离世,罗大佑写下《追梦人》,纪念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
让流浪的足迹在荒漠里写下永久的回忆
飘去飘来的笔迹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语
前尘后世轮回中谁在声音里徘徊
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
这首歌的原唱是袁凤瑛,但大陆听众最为熟悉的版本来自凤飞飞。她的演绎温婉而深情,柔和又坚定,余韵悠长,回味无穷,带给人美的感受。
这是在大陆传唱度极高(假如不是最高)的一首罗大佑的作品。
第四首 《似是故人来》
80年代中期以后,罗大佑赴香港发展,转向音乐的商业化探索。1990年他创设“音乐工厂”,陆续发表《明天会更好》、《东方之珠》及《皇后大道东》等歌曲,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此外亦为多部电影制作配乐和插曲,多次获奖。1991年的专辑《皇后大道东》,囊括香港三大排行榜冠军,震撼香港乐坛。
专辑中的经典之作《似是故人来》,作曲罗大佑,填词林夕,演唱梅艳芳,简直可称为老罗与香港乐坛结缘的象征。歌词用浅近的文言精妙无方地描述情事世事,冷峻中温情脉脉,在轻快的旋律上偏浇遍无边惆怅,喜怒有常,悲欣交集,堪称林夕词作中的精品。加上梅艳芳清冷幽怨的演绎,让《似是故人来》在延续罗大佑《滚滚红尘》、《海上花》的悲天悯人中融入哀愁幽暗的古典情愫,更增风韵情致。
梅艳芳逝世后,罗大佑曾在演唱会上以一把吉他配合阿梅唱此歌的录音,重新合作了一个现场版的《似是故人来》。而斯人已逝,昨日岂能重来?两手空空,只剩一个怀抱了。
第五首 《你的样子》
IBM的人工智能在分析了鲍勃?迪伦的歌词之后,对他说,你作品的主题无非两个,Time Passes,Love Fade(时光流逝,情爱消亡)。想来民谣歌手也好,作家诗人也罢,古往今来不都是围绕这两个主题大做文章么。老罗也有不少这一类的歌曲,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童年》、《光阴的故事》、文章开头提到的《恋曲1990》,以及《你的样子》。
《你的样子》是周润发主演的电影《阿郎的故事》国语版的片尾曲。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与歌曲所要表达的如出一辙——在人生的路上,一个人踽踽独行,所有孤单痛苦只能自己忍受和消化,因为歌中主角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曲高和寡的奋斗之路。歌曲颇有怀旧情调,六零后七零后喜欢,不少八零后九零后也爱唱。它打动人心之处,就在于勾起了人们对那个一脸孤愤一副傲骨的年轻人的回忆,而这个年轻人,很可能就是过去的理想的自己。
时光走远了,你还是原来的那个你么?
近年频频现身大陆秀场的那个老罗,还是原来那个罗大佑么?
在腾讯《超级大事发声》中那个已经唱不动的老罗,还是原来那个罗大佑么?
出道四十年,罗大佑创造了时代,也成为时代的见证人。他看着台湾从蒋氏父子统治转向纷纷扰扰的西式“民主”,他看着华语乐坛从民歌时代,一步一步走向流行,与世界音乐合流。他不满足于只做流行音乐闷声发大财,更想用音乐去承载严肃的理念,去开启民智,去实现一些有分量的理想。他曾经无限接近这个目标,但如今,这个目标似乎日渐遥不可及。
现在流行什么?情歌。
现在流行什么?小鲜肉。
思想、批判,乏人问津,也没人愿意写这样的歌。甚至连音乐本身,在一个娱乐喧嚣的时代,好像也没什么人特别去关注它的质量了。
同时代的音乐人,善于写高超情歌的李宗盛,如今名气和声望都在罗大佑之上。
然而,李宗盛自己却说:
他是时代造就的英雄,敢于揭露社会的一些现象。而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和他相比我会感到惶恐,他对我来说只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才是真正的台湾音乐界重量级人物。
但谁会同意李宗盛的观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