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刷新认知的小故事,据说《生活中的经济学——发现你内心的经济学家》一书的作者泰勒·考文,他读的10本书中往往只有1本是从头到尾读完的。
有记者目睹了考文读书的过程,并进行了报道。
一次,考文带着一大摞新书在机场等飞机起飞,他一边翻书一边跟记者聊天,2小时过去了,飞机快起飞了,考文也翻得差不多了。
他留下一两本,把剩下的书都丢给了记者,说:“你要感兴趣你就拿走,你要不感兴趣就直接扔了吧。”
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要是不把书读完,实在是对不起作者或是自己花出去的钱,但经济学家考文却觉得他这样做很划算。
因为只有真正和自己有关的内容才对自己有用,在这个注意力非常匮乏的时代,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书或是书中所有的内容都读完。
@三十不晚
时常发现,我们很多人读书往往注重的是一种仪式感,或者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
买了一本书,不看完实在浪费,同时说明自己不够自律。所以,哪怕这本书勾不起我的兴趣,也要强迫自己看完,不然,怎么让自己变得优秀?
其实,是潜意识里认为,只要把书一本本啃完了,就一定能变得优秀。反而忘记了思考,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怎样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升自我。
就像故事中所说,“只有真正和自己有关的内容才对自己有用。”
给从没接触过英语的人看英语书无非是对牛弹琴;
给对历史毫无兴趣的人看历史类书籍只会心不在焉;
给看惯了网文的年轻人看晦涩的专业书籍大概率会昏昏欲睡…
正如《认知觉醒》中所说:阅读的深度比速度重要,阅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
我是@三十不晚 ,希望从书中找到更清晰的人生,如果我的文字对您有所触动,欢迎点赞探讨,鼓励一下我吧。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