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二十几岁时因为工作积极努力,领导给了我一个做主编的机会,那时候全国24个分站,我是年龄最小的主编,开始我很开心,工作也更加的积极努力,每天马不停蹄的采访,回来加班加点的赶稿,周六周日也很少休息,一个人恨不得把整个网站的内容都推新,每天不仅研究文章,还研究SEO,为了让网站点击率有所提升,我真的是什么办法都想,当然网站也却是小有起色。
不久领导就找我谈话了,我原以为是后台数据越来越好让他很欢喜,可没成想他意不在此,那也是我记忆犹新的一次谈话。
他跟我说,让我做主编,不是做主要编辑,担负起所有工作,何况一个网站也不是一个人做起来的,我承认的你工作能力,但是我希望你在管理上能有所提升,因为已经有编辑跟我提出辞职了,因为你让他们无所事事。
可能是因为年轻,我当时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觉得自己真的不能理解,因为我真的非常努力,可努力却换来了大家的不满,我不知道我这么做的意义何在,着实自己生了很长时间的气。
后来我开始把每个编辑每天要做的事情进行了详细的分化,凭借我对整个网站的熟悉程度,我可以说是把任务划分的细的不能再细,然后自己也慢慢的退到幕后,采访任务也主要让其他人去。
然后我自己就闲下来了,那感觉自己好像一个废柴,每天看看编辑们的稿子,以及更新状态,觉得他们做的不好的地方,自己就大刀阔斧的改改改,现在想想我那时是真的很烦人,有点儿太自以为是。
后来领导又招了一个研究生做编辑,我感觉我自己好像也就走到了末路,因为那个人比我还要努力,而且棱角分明,不知怎得,从见到她的第一刻起,我就感觉自己应该离开,虽然后来她先我一步走,因为她觉得这个平台不适合她,而我最终也选择了离开,离开的原因是我真的不适合做管理人员。
总觉得能让我干活才是让我发挥最大价值的打开方式,因此我就在现在的岗位上默默的写了5个年头,公益广告、宣传片、微电影、动画片……影视的、平面的、线上的、线下的,来者不拒,我知道我不算这个领域的佼佼者,但我也自认为我应该算是一个编辑。
可当我今天听到《天才的编辑》这本书,我才发现我错了。
书中所说的最伟大的编辑麦克斯威尔·珀金斯,可谓是凭一己之力打造了美国现代文学,他的名字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可就是他慧眼识才为自己工作的斯克里布纳出版社发掘出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欧内斯特·海明威、托马斯·伍尔夫、爱德蒙·威尔逊等后来风靡世界的大作家。同时还出版了很多大作家的处女作。不仅如此,他还与这些作家保持着大量的通信,提供了类似于私人心理医生的帮助,既医治他们的书稿也医治他们的心灵。
这本传记主要以珀金斯与三位作家菲茨杰拉德、海明威、伍尔夫以及一位红颜知己伊丽莎白·莱蒙的长期交往为主体。三位大作家把自己的精神困扰说给珀金斯听,珀金斯则把莱蒙小姐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编辑与作家的关系,与医生和他的病人相类似。而且每一位大作家都长期遭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他们就像传说中那些将灵魂出卖给魔鬼以换取功名的人。浮士德博士和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传说都不是空穴来风。只不过现代天才不是把灵魂出卖给撒旦而是出卖给酒店主、精神病医生或一把对准自己的猎枪。看来要使自己的人生达到完美,放纵和克制一样有害。这一类关于天才的故事总是在每一个时代层出不穷。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最好与那些将要与之打交道的魔鬼有所认识。除此之外,如果能找到一位伟大如珀金斯这样的编辑,那将是他的难得的幸运。
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此也可以看出,其实一个编辑的成功,并不在于他编写了多么脍炙人口的著作,而是那种成就他人的能力,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并不算一个编辑,因为我并不具有伯乐的能力,同时我也不是一匹千里马,因为我亦不具有那样的才干。
可是我也不会放弃,因为依旧热爱着文字,每个人人生的境遇不同,就算没有什么旷世成就,可能在自己热衷的那片热土上努力耕耘,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