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感的本质是“赎罪”

朋友小雅怀孕后,成为了全职妈妈

随着家庭开支的增加,丈夫的态度也随之改变,对她不是冷嘲热讽,就是夜不归宿

自觉帮不上忙的小雅,内心有些自责,于是更加努力操持家务.

有时丈夫情绪不好,口不择言,她也只会责怪自己做得不够好

她没有意识到,这种小心翼翼的讨好,并非源于爱,而是潜藏的“赎罪感”在作祟。

当亲密关系中出现了“赎罪感”,“牺牲感”也可能随之而来。

在《亲密关系》中,作者克里斯多福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经历:

妻子怀孕初期,孕吐反应严重、情绪也比较低落.

他下意识地就想去打扫卫生,试图想用劳动换取她的笑容。

后来他才醒悟,自己这种下意识行为,可能源于量年时期讨好母亲而留下的创伤。

这种为弥补“过错”的付出,内在可能潜藏着补偿诉求。

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反馈,就容易心生不满,滋生“牺牲感”。

有句话说得好:“一切利他的行为,若掺杂着对回报的期待,便成了最隐蔽的索取。”

长期积压的隐形索取,不仅会让付出者疲惫,也可能让受益者感到压力

而健康的婚姻关系,应当是发自内心想为对方付出,而不求回报。

所有以赎罪为目的的付出,都可能成为束缚彼此的枷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