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周朝文化蔚为大观,孔子“从周”而集大成,渊渊如海,与其师从过的老子一起,为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路向奠定了万年基调,也为中国政治思想、为万世开太平的世界大同理想而奠定正本稳固的根基。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中国文化先有经,后有儒家。经学是诸子百家的源头。并不专属儒家。以行道于天下为己任的孔子,一生致力传承弘扬中国文化,孔子是上承西周王官之学,下启诸子百家之学的一代宗师。后世推崇孔子,是为儒家圣人,或创立者。其实儒家只是诸家之一家,而孔子之所以伟大是与老子同为晚周战国诸子之大宗师。战国后墨法名兵术阴阳等百家之学皆可追溯于孔氏之学。
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治国安邦之道,讲内圣外王,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孔门四科”(德行科、政事科、文学科、言语科)最为精要,以践行内圣外王之道之法要与路径。先持“心斋”,自求自证。而后来的儒家更非“儒教”,其是一个学术派别,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之后,由孟子、荀子等诸子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源于董仲舒取自“儒术诚行,天下大而富”(《荀子·富国》)的理念。亦非“儒家”,是“王道霸杂之”的儒术;更非“儒教”。隋唐时期,“儒”开始与“释”、“道”并称为三教,其“教”有中国文化及中国语境下所谓“教”的内涵。
孔子是万世师表。但他政治才能同样非常卓越。
当孔子在楚国遇到三位隐士,嘲笑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的政治理想是空中楼阁,根本不可能实现,他还到处跑来跑去,纯粹是浪费生命。孔子坚定地回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君子出来做事,是因为责任;至于理想无法实现,但仍然具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孔子进一步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纵然理想不能实现,就坐船到海上漂流。表达其志向、坚定的意志和问心无愧的坦荡。
颠沛流离十四年后,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鲁国权贵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鲁哀公最终没有重用孔子,孔子喟叹:“莫知我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史记·孔子世家》)然孔子无怨无悔。从此,放下仕途,将精力全部用于教育事业与文献整理。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晚年好《易》,以至“韦编三绝”,手不释卷,把竹简的皮绳都磨断了多次。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孔子晚年生活依然体现着其坚定的人生方向,孟子与荀子也沿着其路线前行,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荀子“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孔子从事教育四十多年,门生众多。据史料记载,孔子弟子三千人,其中才华出众、品德优良者七十二人。孔子的学生多数来自鲁国、卫国、齐国、秦国、陈国、宋国、晋国、楚国、吴国、蔡国、燕国等,遍布当时的许多个诸侯国。
孔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被后世称为“素王”,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奠定根基,且流芳千古。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严教育,正人心。又有经之《传》和各家学子为其恩师所整理的言行语录,尤其是“六经”,既是中国后世文化的主要渊源所在,也是先秦诸子学说渊薮所在。
荀子“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启孔子之未发,开近代之先河,真正阐释孔子的思想意蕴,可称得上是这个时代屈指可数的孔子学说的承传者与导引人,同时也是佛法与禅文化的真正传承者,当属袁焕仙先生,他对孔子学说的直指人心的心法阐释,于今日匡正文化学术之气氛者,实为弥足珍贵!(待续)
(一葉/2021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