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为教育改革的先驱。“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在六艺之外,孔子开创了一种以诗、书、礼、乐为具体课目的新的课程体系。与申叔时开列的九种课程为代表的周代用以培养高级政治人才的历史文献教育一脉相承。而孔子的课程则更是面向所有三千来学弟子开设的,提出“有教无类”,使广大民众获得了学习受教育的机会。
“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尤教士大夫。”(《汉书·儒林传序》)儒家所传授的内容主要为《礼》《书》《诗》《乐》《易》和《春秋》等所重视的是伦理道德观念的启发,侧重的是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述而》)品格的培养。
重点要培养人格道德。《论语·学而》载有曾参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忠,是对待别人真诚、忠心,所谓“与人忠、与人谋而不忠乎”。信,指与人交往的诚信,要“言而有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孔子的教育可简称为“孔门四科”。包括德行、政事、文学、言语。《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主要指道德实践,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教学目的在于“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孔子即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
硕果结成首在教育。《礼记·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必重教学,这是《大学》“八条目”的基础。中国文化认为“内圣”(道德修养)和“外王”(事功)入手之处就在于教学。孟子讲:“人皆可为尧舜。”荀子讲:“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指的是教育的成果。
匡扶天下为己任。自古以来,中国众多的知识分子以经时济世、匡扶天下为己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唐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虽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也无怨无悔,慎终如始,这种精神和志向,这种承当与行愿,可以说,正是经由孔子、荀子等躬身践行并精心培育后学而广布流传下来的。(待续)
(一葉/202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