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编辑:缕缕芳香
推荐理由: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其实并没有赶上参加【浅阅深读】的第一次开课,但通过有心的友友们整理的记录和图片,我自己默默地把昨天的流程过了一遍,也看了书中相应的部分。
即使才看了很少一部分内容,跟随浅浅老师的提问总结思路,就已经觉得读后不同于我往日看完书后的状态了,可能这就是“读书有方”吧。越来越期待自己真正参与进去、跟一群人一起分享一本书的阅读过程了~
做一个内心有爱的人
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平和、懂得换位思考的人了,但仔细想想,还是会在很多时候,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了暴力式沟通,尽管在我的潜意识里,那些并不属于“暴力”,而在“非暴力沟通”的理念中,那些其实都是“隐蔽的暴力”。
比如,有时候所谓的“严于律己”,对自身情绪造成压迫感;对父母脱口而出的抱怨,逃避他们的唠唠叨叨;没有去体谅伴侣时而的小脾气,而是两个人话赶话直至吵起来......诸如此类,很多很多。
如果我了解学习过《非暴力沟通》,我想,应该可以化解很多自己与自己、与亲人、朋友、伙伴甚至陌生人之间的不良情绪。我总说,要做一个内心有爱的人。书中也说:“爱能使心灵的创伤痊愈”。但究竟如何去做,自己做到了没有,这是个问题。
希望读完这本书之后,对这个问题,我也能有自己的答案。
暴力的蝴蝶效应
暴力是什么?回想起来,我生平亲身经历过的暴力,都属于“身体的暴力”。比如,小时候爸妈之间动手打架,妈妈打骂不乖的我们,再就是我老公卫先生在我孕期第三个月的时候爆发的那场摔碗砸窗要跳楼了。
卫先生脾气很大,说话嗓门也大,他跟自己父母说话就是那样,虽然好起来好得不得了。
之所以会想到我先生,是因为书中这段话:
“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这或许是暴力的蝴蝶效应吧。”
我以前总是无法理解那些动辄大声吼叫的人,明明是为对方好的话,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地说呢?对于我先生,我以为他就是生活压力太大了,工作一天太累了,回家后就很容易把在外部受到的闷气或疲累都发泄在家人身上。
直到看到了上边那段话,我试着去理解他,也在内心设想着如何去逐步开导或者影响他,慢慢向着不那么暴力的沟通方式去转变。
就拿昨天很小的一件事来说,他马上就要停好车了,但没完全停下来,我已经有手部动作准备去解安全带了。
“你别急呀,每次都急吼吼地要下车,我这还没停好呢。”卫先生高声说着。
“我只是手动了下,还没碰到安全带呢,手都不能动了吗?”我当时的语气也不大好了。
因为他经常会在同样的场景下说那种话,以前我可能默不作声,但昨天不知怎的,我说这话的时候是带着气的。
“我还不知道你吗?每次都这样,跟我妈一样。以后车没停好你就别动!”
下车后,他又说:“你看看你,好好跟你说话,你声音还大了。”
那时,我不禁反思自己,刚才真的声大了吗?
哎呀,不对呀,他哪里是“好好跟我说话”的样子,我就是因为他的语气才说话带气的呀!
原来,在我先生眼中,他的高声说话就是常态,他不会把那种状态跟轻声细语或者心平气和区分开来。但我知道,他两种状态下,区别是有多明显。
这应该是很显然的暴力式沟通了,我们双方都是如此。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我们不应寄希望于他人先做出改变,我只能从自己开始做起。对他报以更多的理解和体谅,在平日的沟通中,多从他当时的状态、心情和所需求出发,而不是单单顾及自己的情绪和意志输出。
如果昨天,我是这样跟他说的话,情况会不会不同呢?
“我知道你车还没停好,你以为我手动了,是要去解安全带吧。你放心,我不会那样做的,更不会去开车门。”
如果这么说的话,也许不会有太大不同;但如果我一直带着这样的沟通理念,渗透到生活中的一次次谈话中,我想,应该会有变化发生的吧。
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
非暴力的内涵很多,其中之一便是感激,而非贪婪。
感恩父母之于我们的付出,而不是觉得那是理所应当,甚至渴求更多;
感恩伴侣对于家庭的担当,一个拥抱,一顿美味,一盏留灯,都是爱的表达;
感恩生活的馈赠,无论好的,不好的,都是生命应该承受的经历;
感恩阳光雨露,感恩每一个笑脸相迎的陌生人;
当然,也并不是让我们躺平享受即可,该追求的还是可以放开去追逐的~
愿我们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内心有爱,常怀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