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知平定宁王
第一节 不被待见的宁王
不列土指的是潘王没有自己的土地,不领民指的是潘王不能直接管理百姓,他所管理的只有他的王府。
第二节 朱宸濠一直在努力
任何人的终极思想都非一蹴而就,理想的大小和当下现状有关。朱宸濠始终相信,人际关系才是人间最大的法。人因性格,人生,阅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看待事物时的态度就会迥然不同。王阳明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不想看到天下百姓因为朱厚照的不作非为而受苦。用王阳明的心血来解释诸城豪的行为,就是人人心中都有个太子,但如果你不去试上链,那就和禅宗的枯禅没有区别,而朱宸濠的事上练相当卖力。
第三节 针锋相对
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伯夷苏巧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良知却在每个心中。朱宸濠不认可王阳明心学,尤其不认可王阳明在大学问里说的,只要良知光明,就能获得一切,他反驳说,良知这玩意就是孟子的恻隐之心,他只是一个人的品德人,如果能靠个人品德获得成功,简直是天方夜谭。冀元亨吃惊的喊了起来,不靠良知还能靠什么啊?人唯一的依靠就是自己的良知啊!
第四节 宁王革命了
王阳明听到朱宸濠造反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必须阻止他。用他的心学理论解释就是,良知在刹那间传递给他的信息是这个,而这个就是正确的,是有良知的表现,他如果在听到朱宸濠造反消息时的第一反应是思考,那就不是王阳明,王阳明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朱晨浩造反势必要掀起腥风血雨,生灵涂炭,良知告诉他,必须让这些事消弭以萌芽之中,康有为说心学家都能成事,理由就在这里,他们凭良知做事,凭良知做事,首先大题目就是正确的,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站在正义的立场上。王阳明认为,最正确的办法是感化他们,唤醒他们内心的良知,让他们主动认识到从前的错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第五节 安庆保卫战
经常有人说,遇到挫折时,如果不能解决,就要过他直接要拿得起放得下,其实世界上唯一能拿得起,放得下的只有筷子,特别是从未遇过挫折的人,突然面临困境时,要么退缩,要么死钻牛角尖。
第六节 决战朱宸濠
王阳明没有抽出时间来总结,他在给学生讲授心学,当吴文定彻底摧毁朱宸濠主力的军情报告送来时,他和往常一样向学生们抱歉的笑了笑,然后走到外面看了看报告,思索了一下,神色如常地回到学生们中间。有人问他,宁王可是败了,她点点头,回答拜了,但死伤太重。说完,又平静的继续讲他的心学,弟子们由衷的赞叹,王老师真是不动如山的大圣人呐!
第七节 费心为哪般
王阳明心学强烈主张事上练的良苦用心,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劫,在于此心动与不动。不喜欢打架去吧,打架身为一种艺术,这就是王阳明他的精力在学问上,让每个人光复良知,成为圣人才是他最喜欢的事。
第八节 真诚的权变:最难不过逗小人
孔子说,真正聪明的君子,要么不言,言必有中。王阳明对当时的其他太监说国家大事都不可能打动对方,却能打动张永,因为张永有良知,是个把国家大事当成自己是的好太监。
第九节 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里的致知,它的运形原则就是按良知的本能(能分是非善恶)指引去为人处事。
第十节 伟大的杨廷和
第十一节 不许来京
第十二节 再见杨廷和
王华是王阳明一生中最敬慕爱戴的人,他年轻时和父亲王华常有冲突,只是性格使然,王阳明内心深处始终把父亲当成一个伟大的人,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父亲,王华同样如此,他亲眼看着王阳明从一个叛逆少年成为国家栋梁,到后来,他几乎深深地佩服自己的儿子来,当让他离开人世间的最后一刻,朱厚熜第二次封王阳明新建伯的使者们到达余姚,王华在病榻对王阳明说,不能有失礼之处,扶我起来迎接使者。使者走后,王华问王阳明明,有失礼否,王阳明回答:没有,王华颔首,闭上眼睛,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