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营结束了,没有得优。
10天里,整个心理状态从相信自己能得优到焦虑反思,到坦然接受,跌宕起伏,个中滋味自己体味。
现在将这一过程做一个复盘,为自己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1、目标
小打卡。
能量缪斯。
读书十本,每本书输出10条清单。
获得优秀或最佳。
2、结果
完成:完成小打卡与能量缪斯。读书10本,每本书输出10条清单。
未完成:没有获得优秀与最佳。
新增目标:学习他人写作,找到自己与他人差距,努力改进。
3、过程
开始清单营之前,看了前辈们的优秀清单文章,以为人家的创新主要在形式上,比如把励志书的清单写成散文,当时想得特别简单。
选取书籍之后,我开始提前看书,一天看一本,从目录中,挑书中一部分内容看,再列出10个点,并没有深入思考,只觉得一本书完整看下来很耗费时间。
第一天打卡,我写的是《刻意练习》,因为想得简单,就把刻意练习中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内容摘录下来,稍微做了一点修改,提交。
第一天觉得自己还挺认真,竟然没有得优,很失落。为了得优秀,我开始寻找自己的问题,每天我都对照优秀文章,找自己的缺陷,虽然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但也收获良多,渐渐的也坦然了。
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我的思考:
(1)要认真看书,有些书看很多遍,深入思考,写出来的内容才会更深刻,让人有收获。也就是说思想是一篇文章的重点,形式是为了添彩的,但不是主要部分。
(2)主题,任何一篇文章要有主题。这个主题是在写作之前就要形成的。在看到标题,目录之时,可能内心就已经开始有触动,主题就开始初具雏形。到真正动笔的时候,主题早已经在心中了。当然,如果书看完了,还没有主题,可以再回头重看。
(3)清单体的难度在于:主标题+10个副标题,他们都有联系,并不是松散的存在。因此在写之前,这11个标题,就要形成一定的内在逻辑。
(4)理论联系自己的实际,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打造个人的价值观,最终指导自己,形成对他人有益的观点,而不是纸上谈兵。
(5)坚持读书。看到标题目录就要开始提问:“我喜欢吗?喜欢哪点,不喜欢哪点,为什么?哪些可能给我收获,哪些可能没有收获?”在看书中内容的时候,要边读边提问:“这段有用吗?哪里有用,怎么应用么?”这样才能把书读深入。
(6)坚持写作。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练习如何更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7)创意,可以通过模仿优秀作品获得。
4、当初是怎么定的?
如何确定(确定形式):
最开始只简单认为:清单体是看书写下十条清单,每条清单写点感受。并没有积极主动链接老铁听取他们的建议,也没有链接优秀获得者取经,甚至根本没有想到要听取意见。
同时因为行动营获得过优秀提名,自认为自己的写作还行,应该不用担心一次优秀都获得不了。
根据什么确定的(确定逻辑):
开营之前看了老铁优秀分享,以为清单体就是看书,然后写出自己觉得有收获或者写得好的点,甚至就是抄出有感悟的内容就行。
现在情况的变化:
事实上关键在于:要有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践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
5、执行的如何
什么做了:
看书并写下10个点。联系同伴,请求点评,并请导师指点迷津,坚持为同组伙伴点评,同时分享自己的收获。
什么没做:
没有完整看书,深入思考;没有联系实际,将书中观点应用于生活;没有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因此没有体会;没有认真对待看书这件事;没有将思考这件事作为生活中的习惯,也就没有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
什么继续:
因为没有获得优秀,所以在不断反思自己的做得不好之处,同时反思自己以往的读书、思考、写作习惯。
什么停止:
停止了自我满足,停止了之前的不爱思考,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成长。
什么新增:
要开始学习读懂书,先从做读书笔记开始。读书时写读书感受,每一条自己划记的内容都写书评。
开始重视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
6、再审视:
关键的成功因素是:
看书,思考,写作能力等的积累,这不是一日之功。
失败的根本原因:
懒于思考。
发心是对的吗?
发心是为了得优,并不是为了他人提供价值。
总结:读过的每一本书,思考过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在未来给你回报,这次清单营虽然有点遗憾,但是依然满载而归,再接再厉,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