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疑问,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应该向大佬学习,向优秀成功的人士学习,要做一个厉害的人。如何判定一个人很厉害呢?就是这个人很有钱吗?我们到底学习他什么呢?
在读了《认知觉醒》这本书告诉我,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这个人拥有的这套体系能够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那这个人应该就是一个厉害的人。
比如你真正学会了《非暴力沟通》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沟通问题能够顺利解决,比如你自己掌握了化妆穿搭的知识体系,你整体的气质表达都会改变。
当我知道这个答案的时候就非常兴奋,那这个简单呀,现在网络学习平台这么方便,到处都能获取厉害的人知识体系,我就借用他们的知识体系,拿来自己用就可以了呀,我也就是一个厉害的人。
学习高手的知识体系就成了我的学习方式,于是就疯狂得看书,做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为自己整理出“完美”的结构框架而欣喜不已。
这种感觉美好是美好,可现实终归是现实,折腾了一番,发现还是问题重重,还是无法解决我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看来还是积累不够,于是感叹这借用别人的知识体系变成自己的这个也太难了,我们还是慢慢建立自己的个人认知体系。
知识与认知的区别
请仔细看看标题,你会发现我是写得“认知体系”而不是“知识体系”,其实这两个是有区别的,
如果说考试得了高分,那些高考状元,学霸都是有知识的人,知识就是书上的基本概念,公式,原理,案例,这些学术上的知识体系是确定的 通用的,可供所有人学习和参照,学霸与名师必须掌握这些知识体系。
所以很多人在探索个人知识体系的时候就不加思索的区找一个最权威,最确定的知识体系区学习,其实这样我们把“知识”与”认识” 搞混淆了,因为个人的成长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与选择”。
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与选择,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学术知识体系”与“个人知识体系”的区别,就像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们曾经也是学过三角函数,背过文言文的人,但感觉对现在的我一点用都没有。
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换句话说,知识不一定给我们带来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必定包含有效的知识。
只学让自己触动的
大多数人都迫切的希望自己拥有自己的认知体系,因为自己手中只有碎片化的信息,难以整合应对复杂的情况,在没有觉知的情况下,很容易就把“学习知识”与“学习认知”搞混淆了。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寻找触动点,在触动到自己的地方画重点,然后再空白处写下能联想到的思考,就比如我在读完《早起的奇迹》的时候,看到要想实现早起,能够做到早起不失败,就应该必须要有一个早起明确的目标,于是我就想到,我给自己定目标,早起后就码字。
当我读完这本书然后给予了我一些方法,也彻底的改变了我,让我实现了想要早起的目标,我就认为读了这本书就值得了,至于其他写了什么,忘了就忘了吧,反正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当我读完《薇娅:人生是用来改变的》让我就记住了一点,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没有所谓的弯路,走过的每一步都是我们所经历的,不管我们遇到任何困难,都应该坦然的接受面对,勇于去改变自己的人生。
读完一本书能够拾取到里面的一块或几块碎片对自己有用,那么这本书就读得值了。认知也是一种能力,处于认知圈边缘得知识与我们实际需求贴合得最紧密,因此也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触动,进而与现有得知识进行关联。
如果他人的认知离我们现有的知识与需求距离较远,就相当于处于困难区了,我们全盘接收,学习效果就有限,还浪费时间。
认知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成应对这个世界的技巧与方法,我们如何搭建这个体系就是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拼接在自己的认知体系里。
仅仅触动还是不够
不是说只要看到触动自己的就是有用的,然后收藏保存,但过一段事件后 发现根本记不起来了,这学了不用还是无法真正改变,也是属于白学了。
①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做出反应,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别人听,让别人听懂,这就是有输入就要有输出,有输出的人往往成长得快,
②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的提取新知识,提不出来的知识也就是伪触动,就像我在学习时间管理里,记录了很多,感觉每一个观点都很好,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却少之又少,这就是他们离我们实际生活很远,其实放弃也没撒。
③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发生真实的改变,当你运用了那些道理时候,相关细节才会显现出来。
比如,当我学习了时间管理,里面有一个知识点就是记录时间,一天24小时每天记录出你在每个时间段做了什么,当时我就想这个好麻烦呀,记录的时候不就是在浪费我的时间吗?当时是非常抵触与不认可的,感觉没用,记录不记录时间该怎么用还是怎么用。
当身边几个小伙伴都在用这个,天天宣传,然后我就试着开始记录自己的时间,还真的会发生神奇的效果,每天记录完后都会不自觉的去看看一天时间花在了哪里,玩手机的时间一般在哪个时间段,第二天就会主动安排一些事在那个时间段,还有在刷视频的时候,会主动停止不能这样刷下去,每天优先做重要的事,还能戒掉拖延症。
最终,所谓的学习成长,比如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等等这些,其实本质上都一回事:就是在舒适区边缘,一点点向外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