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快速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生存者的共识,未来的不确定是我们今天唯一确定的事情。曾经,我们靠某一领域专业知识就可以保证一辈子生活无忧,但今天,很多行业已经消失或者走向没落,我们的焦虑与日俱增,如何跟上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如何才能跟上知识进化的速度?
每天拼命地努力学习,看书、上课、考证,却总感觉还是原地踏步;看了很多书,却什么也记不住;看到很多朋友转型成了知识大V,羡慕他们的同时,却觉得自己很难做到;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却屡战屡败。过去,我们总把责任归咎于自己:没有自律,没有毅力,每天活在自责之中。方军老师的《穿透式学习》告诉我们,可能我们只是用错了方法。《穿透式学习》就是教我们走出“越学习,越焦虑”的怪圈,帮我们重新建立对学习信心的一本书。
方军老师作为跨界学习的高手,在书中通过3种思维和6个方法,帮助我们如何快速学习新领域,并让新的知识最终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架构。最价值的是,书中还教给我们如何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并用于我们的实践。“实践”是其他学习类书籍很少涉及的话题,这本书中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一、我们如何快速学习新领域的新知识
快速学习新知识,进入新领域,是这个时代的人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新技术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从今天回看十年前,很多行业消失了。比如,媒体行业已经从原来的电视、杂志,转型到新媒体和自媒体,形式也从以往的文字阅读,到今天的图文和短视频。每个人一生的时间,也从过去深耕一个领域演化到今天需要跨越多个领域,只有快速学习新领域,才能不被时代甩在身后。
《穿透式学习》中给出的学习新领域的方法是“吸附式学习”。
先找到一个现有的知识框架,深度复制它,然后再深入钻研具体知识点,通过吸附知识,充实知识框架。具体如何做呢?
第一步,找到知识框架:请教前辈和朋友,请他们推荐一本这个领域最好的书,或者一本读完之后能够准确了解这个领域的系统性知识的书。深度复制书中的知识框架,理解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将这本书的框架复制到自己的脑子里。
第二步,不断读同一主题的书,吸附知识,向框架内填充内容。
第三步:在实践中校正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使用知识,并在行动中对照,根据实际反馈进行调整,一步一步地达成最终的成果。
完成以上三步,才算是真正进入一个新领域。想想我们自己学习新领域知识的时候,往往只做到了第一步,找了一本书看完,也就结束了,连知识框架都没有想明白,更别说后面“吸附”和“实践”的过程了。总是学了就忘记,再重新开始,做了很多无用功,也难怪我们总是“感觉自己在学习”,却没有真正学到什么东西。
拿方军老师学习区块链知识为例,“先深入地读《区块链:技术驱动金融》这本书,试图把它的知识体系临摹过来,将之变成我自己进入这个新领域的初步知识框架。带着这个明确的读书目的,读书的过程就很简单,就是理解这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概念,不假思索地深度复制它的知识体系作为后续学习的基础。在一番努力之后,对于这个新的技术领域,我有了最基础的知识框架。”然后集中阅读”区块链“主题的书籍,把看到的知识逐步填充到现有的知识框架上。
二、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想学习了一门新领域的新知识,我们不禁要问自己,我要学习什么呢?学到的这些知识,如何融入我原有的知识体系?
书中提到了用“个人知识支柱”来帮自己梳理个人知识体系:什么是个人知识支柱?你有哪些知识支柱?
书中把一个人所掌握的所有知识与技能看成一个“知识小屋”。你整体的个人知识体系像一个小屋,这个知识小屋有几个主要的柱子,每一个柱子都代表一个你有坚实的知识基础的领域。以乔布斯为例,他有三个知识支柱:第一个知识支柱是产品设计和营销;第二个知识支柱是商业,他是一个商业大师;第三个知识支柱是他在艺术与设计。
书中建议我们每个人都能把个人知识支柱画出来,图中有六个圆圈,也就是六个柱子,每个用来放一个细分领域的知识体系。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柱子。要注意的是,上面学习新领域知识的部分已经提到,没有自己的亲身实践中验证过的知识,并不真的属于我们,不能放入我们的个人知识支柱里。
你可以参照“个人知识支柱”追问自己一系列问题:
现在,你的职业、教育、兴趣三个支柱能否形成一个不错的知识小屋?你准备如何改进?
你的职业、教育、兴趣三个支柱中,哪一个最高?如何让最高的那个变得更高?
将你想新增的知识支柱(支柱四、支柱五)纳入进来,如果你成功地掌握新知识与技能,你新的知识小屋将是什么样?
在用“个人知识支柱画布”工具把你的知识小屋的现在和未来都呈现出来后,你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以我个人为例,我的知识支柱,职业:产品设计,教育:计算机,兴趣:认知心理学,三个支柱中产品设计最高,希望新增的知识支柱四:内容营销,支柱五:商业思维;当我画完了我的“个人知识支柱”,也就知道了未来学习努力的方向,学了新知识应该往哪里归类,让知识小屋更加坚固。
三、如何把所学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社会价值
把所学用于实践,一个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输出知识”。
我们可能已经知道“输出”是学习新知识的最好方式之一,但是我们可能不清楚,输出也分多种层次。书中提到了3种知识输出的方式:入门教程、培训课程、操作标准。这三个方式也反映了我们的知识与能力的进步台阶:能编写一个入门教程,我们入门了;能做一个培训课程,教给别人,我们通常已经熟练掌握了;能形成自己和别人可使用的标准操作流程(standard of process, SOP),把反复进行的动作记录下来,形成操作规范,我们接近高手的专业水准了。
常被引用的学习金字塔把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上半部分是被动学习,下半部分是主动学习。被动学习包括听讲(lecture)、阅读(reading)、视听(audiovisual)、演示(demonstration);主动学习包括讨论(discussion)、实践(practicedoing)、教授给他人(teach others)。越往金字塔底部,学习内容的留存率越高,因此,为他人讲授知识能让我们在大脑中留下最多的学习成果,让知识变成我们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把学习成果用于实践,作者还提到了一种解决问题式的“微型学习”,也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个“微型学习闭环”。遇到问题—学习—认识增长—想改变—对改变迟疑—战胜迟疑—投身到改变中—实验第一次改变—准备巨大的改变—尝试的后果(改进和阻碍)—再次投身到改变中—再一次尝试巨大的改变—最终解决问题。
我们成年人的学习往往是从实干中来,当我们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会去知识世界中学习,然后很快就回到现实世界中检验是不是真的能解决问题。通过问题带领学习也是知识用于实践的的好方法。《朱莉 德克森》在《认知设计:提升学习体验的艺术》中写道:可以立刻被应用的知识是最容易吸引学习者的,而短期内不能被应用的知识,即使重要也很难引起关注。
最后想跟大家讨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曾经的答案是“提升认知”。作者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原因是作者认为,在一件事情开始之前,你无法通过自己已有认知判断对错。作者举了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件巨大的未知之事的复杂性,即便你有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在具体执行中也一样漏洞百出。尤其在这个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要解决的很多问题都是之前没见过的,知识带来认知提升还不够,还得通过行动和实践,试着去解决问题,去推动我们希望的改变发生,这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也是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
回到开始的问题,我们为何总感觉学习了很多知识,却没有用,还在原地踏步?到这里我想你已经明白,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大多数时候并没有把学到的知识走到实践这一步。那我们为什么学习了那么多知识,却用不上呢?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得回到人生的根本问题上:我们希望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我们想要推动什么样的改变发生!永远不要忘记:学习只是手段,改变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