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遇到有人说,有时候也包括我自己,会遇到写不出来的时候。其实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没有素材或者素材不够。而写作的核心问题,就是做研究,做调查。而这一切的落实到行动,就是收集素材。
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有很多局限的,比如时间上一天只有24小时,空间上虽然说现在的交通很方便了,但是你也只能一次存在于某一个地方,古代人就不用说更可怜了,很多人一辈子甚至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封闭固定的小村庄。
某种程度上,这样的传统是跟历史文化相关的。中华名族发源于黄河长江等河流沿岸,加上地缘宽广,风调雨顺,这种得天独厚的天然地理环境实在是太适合农耕种植,繁衍生息,居家乐业了。辛勤劳动的人们靠着自己的双手和自然环境的恩赐,慢慢就有了足够的生存资料,加上大环境安稳固定,以及儒家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影响,自然就促进人口的增加。这样的生存基础就给这个名族奠定了安稳,固定(不喜欢冒险,游历)以及敬畏自然的基调。从历史上皇帝会祭天祈福这样的重大仪式中就可以一窥。而且所谓的天灾经常被视为有人做了坏事是对人间的惩罚。话说回来,也确实因为这样得天独厚的天然环境,中华名族在很长时间里一直都是走在世界发展的前端的,中华名族的人口,物质水平,经济等等都是。至少到马可波罗发现中国的那个时期还是如此。长期处于这样的生长环境,也为中国历史上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存在提供了土壤。
对于人民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种植足以丰衣足食,于是祖祖辈辈一代代人都是以这样的方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也是为什么当遇上一个昏君或者品性残暴的领导者时很少有人会起来反抗,因为在很多人的终其一生中那样的事情可能都不会发生,而当突然发生了的时候,这个一个偶然事件,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这种一直都成长在安逸舒适环境中的人,加上思想上没有独立自主创新等等这些意识,就很容易变成一个个“顺民”。就是封建统治者需要的那种安分,守纪,乖乖听话从不反抗任何命令(无论对错是非)的人。其实就是一个个顺着统治者意图的愚民。
相比西方名族,比如英国,西班牙这两个,他们都是在自然环境和资源相对匮乏和稀缺的地方发展起来的,加上靠近海边,很自然的会有打鱼依海为生的传统。所以在骨子里就会有要跟自然环境做搏斗和斗争的传统,这也为后来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打下了基础。这个名族的基调就是爱挑战爱冒险的。加上他们本身的领土面积小,资源匮乏,所以他们会有要领土扩张的欲望和需要。所以后来不断发现新大陆开发新的殖民地。这些确实也对他们的原始资本的积累和后来进一步的发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回头看中华名族,因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地理环境优越,人口繁荣,所以养成了养尊处优的优越感。因为觉得自己的环境状态都已经够好了,不羡慕其他任何地方,更不用说东亚之外了,就连当时广袤的神舟大地,也被以中原为中心分别称之为“南蛮北胡东夷西戎”。看看这股天朝上国的优越感简直溢于言表。
所以归根到底,西方名族是以攻为主,养成了主动出击,敢于拼搏和冒险挑战的习性,而中华名族则是以守为主,更加追求安稳,固定的环境。
也是直到这几年,我才有意识去具体分析和比较东西方的这种性格或者气质上的差别。
因为这些种种原因,每个人都会面临很多的局限。最最常见的突破这些局限的常见方式是读书和游历。不难看出,游历对于打破空间上的局限会有帮助。而对比游历,读书有着更多的优势。一书在手,古往今来,史圣先贤,天南地北,无所不包。而且更安稳舒适,更快更有效率,同样的时间你可能只能去一个地方,但是可以读很多本书,了解几倍的内容。同时因为书籍多是历史人物的智慧流传,即已经被前人用智慧加工处理过的优质内容,你再吸收处理的时候会更加有效率。更不用说阅读本身对于训练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帮助了。长此以往,自然也会让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升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区,或者认知上的盲点。这些盲区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思考质量。要想在思考质量上获得突破,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个知识体系里面当然会有很多的概念,理论以及相应的论证论据等等这些细碎具体的知识,但是这栋知识体系大厦的主要支柱或者说房梁其实不是这些细碎的知识本身,而是下面如下面这些基本的学科方法:
1. 统计与概率论
2. 历史方法论
3. 逻辑学(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认知偏差)
有了他们,那些细碎凌乱的知识事实才可以变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更神奇的是,甚至可以把更多的理论更好的融会贯通。
就好比做菜。各种具体的知识事实就是做菜的原材料或者素材,而这些科学方法就是不同的烹饪方式。同样的素材可以通过蒸煮炸炒等不同的烹饪方式做出色香味不同的菜肴。
或者,类比盖房子。各种具体的知识事实是砖砖瓦瓦,而这些科学方法就是房子的主梁框架。框架搭好了,这个房子可以保证不塌,至于砖块怎么垒放装修成什么风格就可以由这种知识细节的不同组合方式来实现。
托互联网时代的福,资源简直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很大人都在说信息大爆炸,这话是没错,但是要注意的是爆炸的是信息而知识其实并没有大爆炸。那些核心的理论知识并不如我们每天所看到的那些各种博人眼球的文章推送一般,所以对于真正想要用心学习的人来说,这个时代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当然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需要收集什么样的素材。
值得收集的素材:
1.收集类比(收集多了,研究多了,自己就会类比了!)
2.收集遇到的各种理论(概念,各种认知,扩大知识和认知,脑容量,增强 理解能力)
3.收集思考方法,分析方法,论证方法。(如复杂二分法和进一步拆解法等等)
4.··········所有你认为有必要收集的其他素材
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源于内心的一个追问。
高二快结束的那年我发现自己总处于一种“打地鼠”的情形,就是当我把时间精力花在数学上的时候,月考就会发现数学成绩上去了,可是英语分数降下来了;然后下一个月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英语上,发现地理分数又不行了。回顾整个高中阶段,我的语文,数学,英语,地理这些学科都在考试中拿过单科第一,但是很少同时拿第一。
我当时已经分析出来是因为我自己的知识太凌乱,或者说只是对大量习题公式的简单罗列和堆积,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而整体的时间精力有限,靠题海战术根本分配不过来,导致出现新的类型的题目我就反应不过来。但是当时太内向,没有跟任何老师长辈讨论过这个问题。也因为年少各种积累不够,在仓皇中就结束了高考。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曲折中默默探索致力于完善自己的认知并且建立知识体系,回首看过去,大体的框架基本是有的。当然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还太多。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在这个公众号上把在这条路上探索的经历整理出来,一是回顾来时路理清自己的脉络,以促进下一步继续前进;二是希望可以给看到的小伙伴们一份支持的力量,在自我建设和自我探索的道路上,你并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
一起坚持,和时间做朋友!
我是阳光舞甜橙Clare,践行读书写字,运动健身,法语画画。
相信积累的力量,踏实践行,和时间做朋友。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那就关注我的简书账号吧,我们一起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