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随着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越来越普及,网络上各类公众号和书店心理学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网络上出现的热门事件总会同时看到对事件相关的心理学分析文章。
心理学名词“社交恐惧症””“强迫症”“人格分裂症”“原生家庭”“内在小孩”………也不再那么神秘,普罗大众或多或少的随着相关文章有那么一点点的了解。并对照自己是不是有心理问题。
“我不喜欢人多的地方,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是不是有社交恐惧症…”
“我总喜欢把牙膏牙刷放相同的位置,如果家里那位乱放就受不了,我是不是又强迫症…”
“我这么讨好别人,就是因为我的原生家庭的原因,从小就看妈妈的脸色长大的……”
“只有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
我也会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发现每个都会有一点点……
因为身边的小伙伴没有患“社交恐惧症”的,对这种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不能给出具体的办法,这里就从我自身的一些经历来聊聊我在社交中的困扰、纠结,怎么改变的?以及改变后在社交中的舒心和喜悦?
现在回想接触心理的初衷大部分的原因是想改善人际交往中的不舒服感。
我性格小时候比较文静,性格温和,这点随了老爸,老爸一辈子为人低调、不善言辞、善良温和、简朴勤劳。宁愿自己吃亏也要保证关系的和谐,从小就教育我:“走到哪里少说话多做事”“做人低调”……就怕在人群中闪亮。
小时候家族里有个堂姐特别的活泼开朗,用老一辈人的说法就是“会喊人会说话”,那时农村还是老观念,认为嘴巴甜的,看到长辈会喊的小孩比较有出息,经常会拿她跟我比较。“你看你堂姐多会说话,多有用,你看你,嘴巴这么笨……”。
因为天生性格再加上受了原声家庭的影响,小时候和别人的比较,慢慢发现说话成了负担,说话时会经过深思熟虑才发声。特别羡慕能说会道的小伙伴,嘴巴甜的小伙伴。
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权威人士容易紧张,学生时代总喜欢靠教室的后排座位坐,课堂上就怕被老师注意到。看到老师嘴巴偶尔会打结,进老师办公室前会先来个深呼吸顺好气息。
参加工作后面对老板更是紧张,虽然工作做的很不错,会尽量减少碰面的机会。汇报工作时会提前预设好可能发生的情况,想好几种可能?每回进办公室就感觉要即将经历一场灾难。
孩子在幼儿园时,听到别的家长说“张老师,×××特别喜欢你,说你很温柔…”“李老师,女儿昨晚说我不温柔,好想我是个和你一样温柔的妈妈…”“刘老师,儿子经常嫌弃我做的饭难吃,说你做的好吃……”。
每次这种声音传到耳朵里,自命清高的我总是会在心里鄙视一番:“真虚伪,这种假话也能说得这么遛…”,“真会拍马……”,“真没文化…”。
但讨厌的同时又特别羡慕她们的能说会道,和老师能开开心心的聊天,又能增加和老师的关系,老师也能对孩子印象深刻能更有耐心的对待孩子。
同样的上了小学,有的家长就会主动和老师交流孩子在校的情况课堂纪律啥的,我很少主动找老师沟通,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是干巴巴的几句。
结婚后妯娌之间,和俩嫂子一对比觉得自己笨笨的呆呆的,她们都特别会说场面话。这种关系还不像别的关系没有利益和感情牵扯,事后也不会多纠结。妯娌间很难相处的,有时候讨论啥事,经常事后觉得自己说的不合适,后悔死了。纠结很多遍,“早知道就不说那句话了?…”,“她们不理解我想说的……”。也不会拒绝,自己又一直在做老好人,希望做个孝顺的儿媳妇,难免有很多委屈和气愤伤心。
老公了解我,知道我心地善良,说我“内心火热,表面给人的感觉却很冰冷”,“别人往往没有收到你的好意。”
很不能理解的是朋友都说我很沉稳,表面看起来波澜不惊云淡风轻的,什么事都是很从容的面对。哪里知道我这内心戏有时已经好几集了,各种纠结后悔挣扎轮番上演,有时常常困扰好几天。
跟老公出席重要场合。赞美别人的话会说的很假,恭维别人的话也是常常找不到恰当的词语,自己听了都觉得很尴尬。酒桌上要说的话会在心里反复打几遍草稿,说完了也会琢磨说的是不是合适是不是恰当?吃饭时更是看别人拿筷子夹菜自己也拿起来,别人放下自己也赶紧放下来。可以用小心翼翼形容,根本不是在享受美食,如坐针毡时内心默默祈祷赶紧结束吧,绝不是面部流露出来的假笑还要装作和别人愉快的聊天。
每次和跟老公争执,总是处于下风被他带走,回回被自己的嘴拙气哭,在外面也是和别人有争执时还没开始大声说话呢自己的嗓子就哑了发不出声音没有志气得掉下眼泪。过后自己心里分析应该怎么说分几条把自己的理由说出来,怎么拆解别人的话找出语病………事后诸葛亮……都会给我带来困扰,好长一段时间都会反复去想。所以我从小到大尽量不和别人起争执,能避免就避免。
经常性的在心里想下次一定说的好做的好,出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怎么办才是最好?下次依然如此,特别生自己的气!
还有一个点就是:讲的笑话也不好笑,主要是讲的不够流畅,动作没有配合到位,没有放开自己。
下面就讲讲我怎么改变以上这些情况的。
四年前接触心理学,那时没觉得自己心里有问题,生活中最觉得不舒服的就是人际关系上的不自如,偶尔和朋友提及,多数朋友也说“”我也是我也是这样”,都没觉得是个问题。
最开始没想的太多,也没把这个当个目标。参加欧文亚龙团体有两年多的时间,在团体里可以自由表达,能很好的去体察自己的感受,能认真得去聆听成员的声音。生活中总是急匆匆的做事,很少能做到慢说话用心倾听别人声音。
不要小看“倾听”这个词,大多人会说不就是听别人说话吗,我会啊,那有那么难的?我们天天不都在听别人说话吗?这里有个用心两字,你是否真正听进别人说的话并给予一定的回应。一个人认真做到倾听不容易,要心、眼、耳、身同时用到,多数人都是看似在听却总是抢着说话就怕不发声别人没注意到自己,做不到倾听者往往把关注地方在自己身上,别人不论讲什么都能把话题拉到自己身上,然后自己怎么怎么样?吧啦吧啦的一大推,偶尔自己意识到住嘴,只能管住一会,过不了几分钟又开始把话题带到自己身上。
再来说“感受”一次。没接触之前不了解感受,“此刻你什么感受”,一脸懵,中国人是不讲感受的,尤其中国男人,身心分离的太久。互相沟通永远停留在事情上,“伤心,开心,羞耻,兴奋………”这些词离我们太遥远。
当在有限时间的团体里,你把焦点回到自身,让身心合二为一,自然就会慢下来,“此刻我感觉受伤了”“此刻我觉得很委屈”“此刻我胸口喘不过起来”……很多时候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此时先把自己搞清楚了。
生活中我们和别人沟通你不会问“我刚那样讲话你感觉怎么样?”也不会说:“跟你交流我觉得很紧张。”,团体就像暂停键,让你仔细去感受去细品去回顾刚刚发生过的,有哪些盲点你不知道别人知道?哪些固有观念困扰你?人际关系里不合时宜的行为?小伙伴可以给你找到,次数多了你会有意识并练习纠正。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沟通中表达的能力是需要练习的,可能四五句就能说清楚的事有些人长篇大论10分钟,更别说逻辑性、概括性了。尤其女人爱唠叨,吧啦吧啦一大堆,一天需要表达的事情太多太多了,说的人觉得唠叨听的人没耐心去听,沟通质量非常不好。
最后一点需要说明得是关于界限的问题,勇敢说“不”怎么表达拒绝,这都是需要练习。人际关系不舒服有时因为界限不清晰因为不会拒绝别人。一直做老好人,满足别人的需求,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需求,内心和在外一直在打架纠结,沟通时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些感受上,能做到舒服的人际关系吗。
勇敢说“不”勇敢拒绝别人,这需要高的价值感和界限感。明明自己忙的要命,别人一句话放下自己的事帮助别人,明明自己不擅长,为了别人的一句赞美通通揽到自己身上,内心委屈了情绪低落了,一个不说一个继续。这些通通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长,慢慢意识到自身的一些变化:
人际关系开始变得主动;
活泼开朗很多,说话很少有后悔的时候了;
赞美的话能说的很真诚,别人也能感受到我的真诚;
说话之前不用在提前想,提前打草稿;
会主动找老师沟通交流;
和老公出门,认识不认识的人通通应付自如,酒桌上会根据情况夹菜,认真享受美食;
老公说“会吵架了,思路清晰,不被他带走”;
讲笑话流畅自如,逗的小伙伴哈哈大笑,成了小圈子里的活宝;
勇敢面对自己的负向情绪,直面自己的阴暗面,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有自私、斤斤计较、妒忌、恐惧………的一面;
经常被身边朋友羡慕口才好,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界限感强,有拒绝的能力;
………
其实被朋友赞美不重要,关键得关键是自己人际关系中特别舒服了,能自如和朋友、家人、妯娌、婆媳、认识的陌生的人之间沟通交流,没有内心活动不纠结不后悔,能够争取自身的利益,有界限感,少了很多的烦恼。身心和谐柔和通透沉着,遇事不慌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都能够表达出来……
以上这些是我在人际关系里的一些心里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