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到了8~9岁时,开始有了一定逆反心理的时候,父母常常会因为和小孩沟通的事情而苦恼,我也不例外;
但一次很凑巧机会,我尝试了一次不一样的沟通方式,似乎找到了一点在亲子教育沟通中的小窍门;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前两天已经和小孩说好(我小孩8岁、男孩),早上9:30送他去一个学卡通画的班进行学习;小孩之前表示不想去,但勉强答应了,可到了星期天的上午9:00,准备出发时,他却怎么也不愿意去了;
我心里清楚,因为小孩一直胆子不大,对于第一次要去的地方,心存担心,同时自己没有画画的基础,也担心在班上给人笑话,所以他要临阵逃脱了;
用了各种方法不生效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之后我做了如下的改变:
首先,我蹲下去,先抱住了他(因为这时他在我几次催促下已经在哭泣了),并用手轻轻拍他的背;
然后我说:“爸爸理解你的担心和害怕感觉,爸爸知道你可能担心自己不会,会被其他小朋友笑话”,
接着我说:“其实这种担心和害怕的感觉,爸爸小时候和你是一样的,当要去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去做一件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时,爸爸也是害怕和担心的,这样我给你讲一个爸爸小时候的故事
然后我开始给他讲故事:“在爸爸还在上初一的时候,爸爸那时候也才12岁,刚开学不久,学校要组织朗诵比赛,因为爸爸平时朗读课文还不错,班主任就指定爸爸来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
你知道吗,那时候爸爸胆子比你还小,害怕的不行了,越是临近比赛那几天,越是害怕,很想和老师说我不去了,可又怕老师批评,所以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比赛临上场的时候,爸爸全身都在颤抖,到了场上,还是很害怕,可是当我开始朗诵,开始去努力把我记得内容好好朗诵出来的时候,慢慢我发现自己不那么紧张了,而且下面的人也不是那么可怕,老师和同学们也会给予我赞许的眼光,然后,慢慢爸爸就不那么怕了,后来,爸爸还参加过好几次这个比赛”;
我继续说:“所以,其实你现在有一些担心和害怕的感觉,爸爸是理解的,而且有这种担心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从害怕、担心、慢慢接触后变得不害怕,不担心、变得勇敢起来;可是,虽然有些担心和害怕,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去尝试和挑战一下,说不定我们就成功了呢?”
当我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发现儿子慢慢地平静和放松下来了,而且他会尝试调侃爸爸故事里面情景,当我再和他说起要去尝试学习这个卡通画画班的事情时,他不再那么拒绝和担心了,他表示愿意去尝试一下。
整个沟通的过程,用了半个多小时,最后成功的把小孩送到了画画班,上完第一节课,儿子出来给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这么好玩的事情,你应该早点告诉我的”;
到这会,我终于知道我今天的沟通是有效果的,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总结一下我使用的沟通方法,其实无意中和我最近在听的一个情绪密码课程(希坦博士的情绪密码课)中的沟通法则是一致的,我梳理如下:
要达到一个好的沟通效果,必须做到三点:连接性、可信度、亲和力
1. 先说连接性
在我上面的案例里面,通过下蹲动作(让小孩感觉到你和他的平等)、拥抱、拍他的肩膀的动作,完成初步身体上连接,身体上的连接会同时带来亲和力;
然后是情感上的连接,我首先告诉他我理解他的感受,用一种同理心让他觉得,原来你是理解他的,理解他的不安、担心、害怕的感觉,他就会慢慢放松,愿意和你进行连接
所以,在沟通上,通过身体的动作拉近距离,然后在情感上先用同理心来取得连接,是达成有效沟通的前期;
2. 再说可信度
在上面的案例里面,我通过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给小孩听,让他真实的理解到这种不安、担心的感觉是普遍存在,谁都存在,不需要因为这个而自责,内疚,其本质就是让我们能坦然接纳自己的情绪;
然后再告诉他这种感觉在会慢慢去接触、去面对后,就会消失,就会正常起来。一个故事的形式,增强了对这个感觉,以及如何去处理这种感觉的真实性,他就会真正能放松,并去接受这种情绪了;
所以,在亲子沟通中,一味的说服式教育,只是向他强调:不要怕、不要担心,这些没什么好怕的这种说辞,其实是没用的;只有借助一些真实发生的案例或者故事,提升事情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让他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情绪并有了敢于面对的勇气,沟通才能真正有效。
3. 再说亲和力
亲和力其实表现在你的身体语言、口语表述方面,在亲子教育中,首先通过第一点的身体连接,可有效拉近距离,增加亲和力,然后沟通中更多用一种娓娓道来,温和,而不是说服、否定式的说话方式,亲和力自然慢慢就有了,有了亲和力,小孩才放心靠近你,愿意听你说话,自然也是达成良好沟通的基础。
这个沟通的法则,其实不仅仅适用在亲子教育中,在工作、两性或者其他关系中,其实都是适用的,附图如下:
这就是我在亲子教育中的一次有效尝试,你是不是也遇到有类似问题了,那不妨试试,一万次的智性明白,都不及一次切身的体验,所以,赶紧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