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于院长博学多才,同样的一节亲情测试课,他能讲得会场只闻泣幽咽。下午的课前,他又开始培训我们八段锦,拉伸我们困乏的神经,将学员们的思维激活。
长途跋涉来到泰安市实验中学,听昕老师讲教师成长,那行云流水的语言,扬在脸上的自信,源于她十几年来的不断学习和热情成长。“培训是教师最好的福利”,当我们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人人领着三大项作业回家,心里想的是必须珍惜这样的作业。
跟随程校长的发言,我们领略思维碰撞课堂的理念。思维碰撞课堂的三大基石:优质问题、主题活动、嵌入评价。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的问题,强调思维能力要表现出来,是真正以学为主的课堂。思维碰撞课堂的两大法宝,一是交互反馈,即不断深入的问题;二是学习支架,即老师的辅助指导。这两者共同服务于成果指标。
听闻群里培训内容有写作,瞬间就有特想学习的意念。听了一周课,终于迎来周博士,眼里心里溢满激动。周教授主要从写作任务、学习元素和学习支架三个维度,理性呈现功能性写作教学设计。没有令人顶礼膜拜的自我介绍,而是用“人人写自己的脸,抽取五份,抽样五人找脸并一一签字”的写作活动开启全程高能讲座,一步一步颠覆传统写作中那些“正确的废话”,逐步指向“经验需要重组”的宏大目标。在缜密的思辩与课例的充分展示中,学员们次第醒来。周教授写作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有宜于胎生的写作情境,有针对性强的学习元素,有适时出现的程序支架。他说写作要为当下的生活服务,更要为未来的生活服务。我信作文课堂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可以妙趣横生的。
李教授,年轻的博士后,他从中专一路走向博士后的峥嵘经历轰动全场,他对教育研究选题要领与学术规范的解析吸粉无数。他的讲座那么接地气,他的研究有一种低到尘埃里的谦卑,却分明展现出奉献学术的高端大气。今天的时间比往常都匆匆,像长了腿似的,课后一小时,李教授依然对我们每个小组的研究提纲进行解读,让在场的老师们一个个醍醐灌顶。他一步步导引我们规范——问题现状、机制保障、实验策略、总结反思等,一个个研究方向在睿智的推敲与热烈的讨论中生成。最有情怀的教授,用笔耕不辍把最有价值的东西传递给社会,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把工作当成锻炼自己全职能力的载体,在行云流水的日子里,修炼一颗热爱教育的心,成长为一个上台讲好课,坐下写精品的教师。让自己足够亮,才能照耀学生。
柏柳,一个才气逼人的拓展训练研究人,给我们进行沟通主题的拓展训练,将沟通的概念隐藏在游戏中,我们分组完成了《渔夫的故事》,从各自排序到时尚吸粉,再到激烈争鸣,酷似“鸟以为把鱼举在空中是一种慈善的举动,却没有和鱼沟通鱼愿不愿意?”下午的拓展训练之《驿站传书》,我们分成三组,群策群力,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圆满完成数字的准确传送,内心无比欢欣充实,我们模拟的是沟通的定义,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正式现实中观察到的问题,一次次实践,就是团队意志力的较量,来自彼此沟通的顺畅。世界上有的声音真的存在,却听不到,希望你我他能感受得到。拓展训练是一面镜子,在体验中,不知不觉把知识感悟并变成自己的,就是一次次蜕变和崛起。
李博士,作为二年级孩子的家长,他自然地站在家长的视角关注当今的教育,聚焦阅读素养及其培养策略,敏锐又犀利地批判教育的急功近利,热切而身体力行地仰望教育的美好星空。他将阅读素养的建构看成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他运用冰山理论,提醒我们,提醒考试,更应关注冰山以下的部分,培养学生知识力,学习力,思维力,执行力,意识力,习惯力,观念力和情感力,培养智商,提高情商,力求学生所学到的东西对“人”的发展有用。具体实施中,要学会两条腿走路,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注重质的提升,那些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下水课堂,给老师们打开一扇扇明媚的窗,瞬间满眼阳光。《秋天的图画》,抓住动词,尝试仿句,渗透类别意识,结构化思维,最后板书积累,这样的教法,学生能不成长?《守株待兔》,读课文,讲故事,改写故事,以体验式教学方式来讲,学生必有回响。在他的课堂,寓言的道理不是讲出来的,是学生深入角色并积极反思的成果。学科即知识,找有效的方法教任何知识,提高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因为教文本其实是教自我的。
年轻美丽的王博士,声线亲和柔软,给我们娓娓道出教学反思的理论与实践。她善于思考人们不易察觉的生活之微,勇于颠覆人们不去改组的固有经验,很好地将学术生活化,巧妙运用生活诠释学术问题。她在老师们教学反思的字字句句里,看到课改实效性之低,指引老师们站到国家课改的高度,反思教学亮点,反思学生见解,反思教学失误点,反思教学观念,反思教学疑惑点,进而找到规律,不走弯路。心中深深刻下了教授的一句话,写30年的教案,还是一位老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会成为一位专家。从现在起,学着站在一个人应该发展的高度上反思,做一个在反思中成长,改变现状并不断进步的人。
张教授从案例谈起,运用还原性解读法,将一篇篇教学设计里的错解,变为正解,也将一贯坚持的经典样板,再突破,再创新。不必说与《背影》密切相关的回忆录如何真切动心,也不必说《岳阳楼记》的八字歌颂、八字提醒多么贴近真实,更不必说《沁园春·雪》从写作到发表的跌宕豪放,单是短短的《过故人庄》就有无限风光。这样的阅读体验,这样的引领未来,必然是好而新的,和当下群文阅读不谋而合,还原性解读的历史背景再现更顺应当下跨学科的全新理念与学科间的融通。张教授对文本的驾轻就熟,显示出他高新的理论修养,丰厚的知识功底,他才是真正影响教育者的人,走到哪里就把对课本的正解与创新带到哪里,点燃老师们的思维,激励老师们学着去摆脱教参,引领教参并创新教参,用孜孜不倦的不满与日积月累的追求来影响一隅,造福孩子。
周教授谈“三味语文”,导入亲近生活,韵味十足,把在场的一颗颗心紧紧牵引。讲得是理论前沿,但没有理论的晦涩高深,涌流的是深入人心的教学理念。她思想敏锐,例举了一节节细读文本的创新课堂,引无数眼光尽向往。尤其喜欢那节《植树的牧羊人》,一开始的课就像一棵蓬勃的大树,枝繁叶茂,已经饶有创意,没想到周老师妙手一点,以批注法贯穿整堂课,简直令人钦佩,那样的课堂呈现出来,该有多清爽。《湖心亭看雪》,提问老师环节,老师们都纷纷发言,教学重点都耳熟能详,可是,回想我们的教学设计,以及当场的抓住“痴”来设计教学,都反映出我们思维的僵化,原来,我们一直是知识点的搬运工,随即,周老师引导我们在不断的追问中,打开学生世界,渐入主题的理解,不愧是循循善诱,水到渠成的课堂事件。整个讲座深入浅出,让我们看到了语文的春光。下午新教材培训紧扣“语文三味”这一主题,举三反一,贯通教材与学材,将言语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醉过才知酒浓,懂得才知旨远。感谢一路走来帮助和培育我的所有贵人。教学实践中,我会渐渐把这些重构的教学理念化为己有,成为成长的源泉。“石本无水,相击乃生灵光”,遇到国培,将会碰撞出希望的火光。